大善知識 毁善信邪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識。
佛言:
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心無貪妒物無受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議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識。
復有智慧出眾,福德超群,無所不善無法不識。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掌佛祖權衡作佛門領袖。開正道門塞邪魔。紹隆佛種續慧聯芳。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大機大用大願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識。

毁善信邪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毁善信邪。
佛言:
若有眾生,見佛不禮,聞法不信,逢僧不敬,毁謗善人,破人齋戒,不信因果,輕慢賢聖,卻信邪鬼,步步造業,不修寸善,此等眾生,具足邪見,生前不信三寶教化,死後決墮三途,受大苦惱,求出無期,千佛出世不能救度。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有漏 無漏 漏盡

無緣大慈
佛具大慈心,雖與眾生無緣,但是也發大慈心而救度之。

同體大悲
佛觀一切眾生與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平等絕對之悲心。亦即初地以上之菩薩,攝眾生於自體,以眾生之苦為己苦,生起哀傷之心。

有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亦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世間的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漏盡
已斷畫一切的煩惱。

六波羅密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修證,得六波羅密

佛言:
布施波羅密
若有眾生,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得第一布施波羅密。
持戒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能斷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羅密。
忍辱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逆來順受,都無怨恨返加度脫。名得第三忍辱波羅密。
精進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第四精進波羅密。
禪定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斷誅殺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習禪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第五禪定波羅密。
般若波羅密
復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能決是非。言言的當字字無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羅密。

若人能具六波羅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數也。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那莫     悉怛哩野     地尾迦南     薩婆 怛他蘖多喃 唵     部尾婆嚩     娜喲唎     嚩者梨     嚩者(齒來)     祖嚕祖嚕 (馬犬)囉(馬犬)囉     薩嚩 怛他糵多     (馬犬)覩(馬犬)梨     鉢娜(牟含)     婆嚩底 惹也嚩梨 畝怛梨 畝怛梨 薩磨囉 怛他蘖多 達磨斫迦囉 鉢囉靺栗 多娜嚩日囉 冐地满拏 楞訖哩諦 薩嚩 怛他蘖多 地瑟恥諦 冐(馬犬)野 冐(馬犬)野     冐地冐地 沒(亭夜)沒(亭夜)     參冐(馬犬)儞 參冐(馬犬)野 者攞者攞     者懶都 薩嚩 嚩囉拏儞 薩嚩     播波尾蘖諦 戶嚕戶嚕 薩嚩戍迦 弭蘖帝 薩嚩怛他蘖多 訖哩娜野 嚩日囉抳 三婆囉 三婆囉 薩嚩 怛他蘖多 虞(口皿)野     (馬犬)囉抳 畝涅梨 囉沒悌 蘇沒悌 薩嚩 怛他蘖多 地瑟恥多     (馬犬)覩蘖陛 娑嚩賀 三摩耶 地瑟恥帝 娑嚩訶 薩嚩 怛他蘖多 訖哩娜野     (馬犬)覩畝 捺梨娑嚩訶 蘇鉢囉 底瑟恥多 薩覩閉 怛他蘖多 地瑟恥帝 戶嚕戶嚕 吽吽娑訶 唵 薩嚩 怛他蘖多 塢瑟抳 沙(馬犬)覩 畝捺囉尼 薩嚩 怛他蘖單 娑(馬犬)覩尾 部使多 地瑟恥帝 吽吽娑嚩訶

 

得生天堂

文殊師利問佛:修何福業,得生天堂。

世尊曰:
若有眾生信佛果果。受三皈依。持五戒修十善。事二親,截斷邪淫,常行正道,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相護善遮惡,作大福田,是人捨壽。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諸天福,五欲妙樂,思衣衣來,想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人力所辦。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各具五種神通,快樂逍遙自在。

不持五戒

殺生食肉,斷絕慈悲。     不與偷盜,斷絕富貴。
邪非淫慾,斷絕清淨。     妄言綺語,斷絕誠實。
醉酒昏迷,斷絕聰明。     五戒不持,人天路絕。
五戒堅持,三惡道絕。     善惡由人,自造自受。
欲免地獄,當除惡心。     欲免餓鬼,先斷慳貪。
欲免畜牲,莫吃他肉。     欲得人身,先學孝慈。
欲生天上,當持五戒。     欲成佛道,先用明心。

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礙。
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知識難逢。

受持五戒

文殊菩薩問佛:一切罪業,何業最重。

佛言:
一犯殺生:殺生食肉,其業最重,何以故,一刀還一刀,一命償一命,千萬生中,相噉無休,是故菩薩欲出輪迴,先學慈悲,不食不殺。
二犯偷盜:破人富貴,本小息大,千萬生中,酬他宿債,何以故,若物屬他,不與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還,是故菩薩,欲求富貴,財物如意,先學布施,何況偷瞞。
三犯淫慾:恩愛相纏,千萬生中,不得解脫,何以故,生死根本,淫為種子,是故菩薩,欲出生死,先斷愛慾。
四犯妄語:口業相誣,千萬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故,冤家相報,世世相吞,是故菩薩,欲求入道,先學誠實。
五犯飲酒:昏迷本性,千萬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酒力迷心,世世暗鈍,身體臭穢,悶亂顛倒,是故菩薩,欲求定心,聰明智慧,當斷酒業。

此五種孽,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聖道,若人不持,永墮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五眼

文殊菩薩問佛:以何知見,名為五眼。

世尊曰:
肉眼者:光見、暗不見,見前、不見後是也。
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巖石壁,真見無礙是也。
慧眼者:能見文字義理淺深,前生後生後世,善惡因果,如掌明也。
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則,種種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時是也。
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終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睹。毫髮不失是也。

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福感而生。惟為佛能全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空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

四正勤 四如意足

四正勤

已生惡令終止
學佛的人在未學佛前,總會糊塗,心中常會生起惡的念頭,學佛之後就該以正確的理念和方法,斷除已生的惡念,應該時加警惕,勿於日常生活中生起貪、嗔、痴、慢、疑諸惡念,若起疏忽,懈怠,為已生惡令終止。

修學佛法無不以智慧為第一根本,捨根本不學,千辛萬苦學佛也不得智慧。修習智慧自當依不放逸為本,從此身於日常生活中若生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諸惡不善法,即應生出強烈的欲願,精勤治令斷滅,由於放逸,縱然已悟得佛法,若不精進修習,即請發心精進令放逸心斷滅。

未生惡不令生
學佛人於日常生活中,應該要以平等心去待人,若未生起惡念,更要保持這個不生惡的心,千萬不可讓它萌生出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論夫婦、兄弟、朋友 . . . 均須客氣相待、和樂相處,保持一份平常心、平等心,始終不變為未生惡不令生。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如意就是如所意願,足是滿足,四如意足就是四種如意滿足學佛成佛的方法。

欲如意足》
人的欲就是希望,學佛者的希望就是願,學者應發大願,如斯弘四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此大願更須去行,若只發願而不去行,則只是空發願而已,道業不能圓滿如意,只是妄想,不能達到目的地,如果希望自己的願能如意,須發無上心,體解大道,為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念就是心念,學佛行者,於二六時中,均須心存正念,眾生之煩惱都是欲念而起,想要斷除煩惱,一定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起心動念無不安住在正確的知見,方能斷除諸惡不善法,發大心願學習菩薩行,始能得一心,得清淨無染一念而圓滿如意。

進如意足》
學佛行者,於修習當中,目標、方向要正確,依止善知識修學時,能有正確知見,能當達到目的地。若偏於邪知邪見,以盲引盲,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大德常告訴我們,聽一個老師 (依止善知識) 是一條路,聽二個老師是雙叉路,聽四個老師是十字街頭,將讓您徬徨,無從選擇。從凡夫開始修學要到達聖人的境界,一定要認清方向,如果只在原地打轉或迷失方向,則不能圓滿達成。學者當一路精進不懈,一心認清彼岸方向,到達彼岸後,捨竹筏而去,而得圓滿如意滿足。

慧如意足》
學佛者對佛法有正確的認知後,要達到目的地就容易多了,因為有了般若智慧,當知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才堪稱足,有般若福慧方能斷愛,若愛斷而得永斷煩惱,因為心的趣向不外貪、嗔、痴,是愛的屬性,欲是心向之一。依欲而斷愛,則貪嗔痴斷,無明斷,梵行清淨,福慧則如意滿足。

世間人總認為有貪欲,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有嗔恚,可伸張正義,教忠、孝,仁,義,有睡眠,可以養身養神,有遊戲,可週適身心,有悲淒啼哭,可舒解情緒,有疑惑,可發展學問,人生多彩多姿樂趣無窮,但是我們沒體會出這多彩多姿的人生,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襯托出來的,放任喜貪世間,未知這是諸惡不善法,要捨貪欲,用佈施更能促進文明進步,捨嗔恚,用慈心更能伸張正義教忠孝仁義,捨害心,用戒更能和平饒益諸有情,捨睡眠,用禪定更能止息身心疲憊,捨遊戲放逸,用精進更能調適身心,捨疑惑,用智慧更能發展學問。一切善法皆得依不放逸為本,當修律儀,才有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的本事。

已生善令增長
學佛人若已心生善,要長期保持精進心行六度萬行,去完成菩薩的道路,勿放逸、懈怠,他人若只是短暫的善念愛心,要積極鼓勵他,使他愛情善念綿延不斷,為已生善念增長。

若已生善法,即能乘坐法船趣向彼岸,趣向彼岸是佛法中不二法,轉趣趣涅槃,轉趣空,法住法空,學者當精勤求悟此法,若善法已生,增益修習,一其心念住於四念處,得永盡於種種煩惱。

未生善令生
學佛人若未生起善念,就要善加培養,愛心、同情心,經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未生善令生,讓善念盡快長養到平等、平常的愛心,才是同體大悲,當勸您週身親友一同來長養善心。

有善法才能安樂住一心而守護真實三味相,修習善法是趣向菩提,不是宗教熱情,不是只有慈善,使身心解脫,不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善法方為究竟。

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惡令終止、未生惡不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捨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四念處
觀身不淨
不淨觀是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的實際觀法,通大小乘一乘,是瞭解我空,承斷喜貪不可不修習的法門。我們喜貪世間,欲愛是個死結,學佛一定要解開這個結,方不受欲患之害,是故學佛不能不修習不淨觀。
當觀此身有生、老、病、死,是人總難免一死,死時身體青瘀、膿爛膨脹、腐爛惡臭、離皮肉血、蟲鼠皆來爭食,乃至骸分散。生時,從頭至足種種不淨充滿、淚流涕唾膿血肪髓挻膽小便糞、此等諸不淨穢、一切有情、不論富貴貧賤,學問高低,宗教信仰,都不出此,當知我自身也不免如此。

不淨觀是一種方法,不是令我厭惡世間,是要令我們從不淨污穢中看到世間真,,斷身、見戒取疑。

觀身如身念處

學佛的起步一定要先突破散亂障礙,是故學佛一定要修止,修止非得修習四念處不可,捨四念處沒有其他任何方法。若修習四念處,必定是從身念處下手,修身念處要當身身觀念,學習縮短身身間斷的散亂,若此身的行止,一身接一身持續不斷都能如實知叫做身身觀念,一心念至於身念處如實如此身的行止,於行、住、坐、臥,一一知實現況,無論是內身或外身,無一遺漏而不知,內身就是我身內,外身就是我身外的一切環境現況,令我覺我知,一切身口意都應如實知,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於身,不可瀟灑放任,恣意於凡夫生活,於行住坐臥依正知而行,才能身身觀念間斷的時間,出入善觀分別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一一依法依律而住,一心念住於身,永斷喜貪,斷除一切不善念,能知見明達,方是觀身如身。

觀受是苦

受是領納,是一種感受,凡夫一切行為的感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凡夫樂受時生貪慾念,若苦受則生嗔惡恚惡念,若不苦不樂受時則生不貪不惡念,都夾雜著害念,不出愚癡念的範疇,所以受三受時憂悲苦惱。

修習四念處,不是不受苦樂,在於樂不樂著,於苦不傾動,受樂時,任其樂生而生,任其滅而滅,受苦時,任其苦生而生,任其苦滅而滅,受不苦不樂受時,任其不苦不樂生而生,滅而滅,身受心不受,不拒不住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凡夫於此身心諸受都受,是故憂悲苦惱,聖賢唯身受心不受受所以永斷憂悲苦惱而離苦得樂。

觀受如受念處

學者修習四念處,不必忙著去除苦受,不必忙著去除樂受,不必忙著去除不苦不樂受,將焦點住於受念處,立志於覺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實知諸受時,如此身心的一切行止,受受觀念住,而轉趣涅槃,有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一切貪憂,有知見明達,觀受如受念處。是故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取滅則有滅,有滅則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

觀心無常

人心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妄念不斷,念念雜亂,意識心分別內外境諸好壞,而起滅無常,凡夫貪就五欲樂,則欲心貪、嗔、痴,進而起惑造業,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不得解脫,心之無常、不滿故招集未來諸苦果。

觀心如心念處

世間不外色聲香味觸五欲,從五欲樂若不如實知有欲心或無欲心則不知有惡無惡,不知有癡,斷貪,嗔、癡要當善護念,徹底瞭解世間空,我空,於多彩多姿的五欲樂不生喜貪,立念於心念處,如實知心念,攝持其他三念處,此識身一切行止無不了知,則善能心心轉趣涅槃,有知見明達則觀心如心。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根、塵,識,和合一心念住心念處,即觀心如心念處。

觀法無我

世出世間所有物質皆屬於色,構成物質要件為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風,一切物質若將四大分離,則任何東西均不能構成,人也是一樣,是四大假合而成,人必須四大調合,可成就我們日常所需。故稱《色法》,那麼什麼是心法呢? 是人的心理。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無非是要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故我們必項去體會,在生命終了時,難道能帶走什麼嗎? 即使是我最愛的東西,物質《色法》,在命終了時我最愛的人,他能將我留住嗎? 父母、夫妻、子女,在生命最後剎那,不但身體沒人能留得住,甚至連感情的消逝更令人驚懼。人類一有情眾生對情的那份執著,《心法》,對事、物的那份執著,造作了生生世世的輪迴苦,佛陀教導我們,要透徹有色《物質》無色《心》諸法。所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學者當犧牲小我,奉獻出真正的大我,利益國家、做有益社會、眾生,諸行止,是觀法無我。

觀法如法念處

四念處是依念處而建立,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是法,法念處便是立念於身、受、心念處所依的佛法,前法接後法,法法觀念住,一法接一法不間斷,如實知依佛所說之法,知此身的一切行止,不令此身於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細滑,意緣法,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觀內、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見明達一即觀法如法念處。

修習四念處,若失念,於失念中必然迷惘,未能覺知自己行為,待醒來時,回頭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學佛者除了精勤修學外,須一其心念,熟知一切諸惡不善法,方能正智正念,進而得定。若已善見善能入四念處集,四念處滅,善知法住法空,修習四念處任何一念處都具足其餘。

四無量心 四生 九有

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
悲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
喜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
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又若此四心依禪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胎生:胎生是在母體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
卵生: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方出生的生命,如鳥類。
濕生: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
化生: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

九有

三界中有情樂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簡稱九有,九地、分三界。
欲界:五趣雜居地。
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
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皆因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因為是從有漏業因所得來的果報,所以又名九有。

四句偈

四句偈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鋼經中佛常讚嘆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氣息,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二曰:空心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三曰:空性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逐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四曰:空法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如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四大,四依法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一般人總認為出家,入空門為四大皆空,其實四大皆空是指,四大分散後,即人臨終命終時,四大分散,死後為四大已經分散消失《謂四大皆空》。

四依法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稱四依四不依。即
1. 依法不依人:修行者當依法教為依,不可以人為依。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雖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則自當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正。
2.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修行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3. 依義不依語:謂隨義不隨字,取義不取語。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
4. 依智不依識:又作隨智不隨識、歸慧不取所識。修行者當以真智慧為依,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四相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曰:
我相: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
人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
眾生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
壽者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
無我相: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
無人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
無眾生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

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三苦,三法印

三苦
(1)苦苦:就是苦中苦,苦上加苦,如人沒房子住,又遇到下雨天,沒衣服穿,又遇到寒冷的天氣,本來三餐難繼,又生病、生病又沒錢看病,這是窮人的苦中苦。

(2)壞苦:窮人有苦苦,富貴人有壞苦,有錢的人所住的是高樓大厦,豪華的設備,如果不幸發生火災,房子燒光了,金銀珠寶,被人盜去了,又發生意外的災害,如戰爭、風災、水災等,這些都是壞苦。

(3)行苦:就是人從出生那天起,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這就是行苦,人生一生中,若有幸沒有苦苦、沒有壞苦,但是一定會有行苦,這種苦,任何人都必須承受,誰也不能避免,連釋迦牟尼佛在八十歲時,還要示現入涅槃。

三法印
諸行無常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印:諸法無我是說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印: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三業

三業
身業、口業、意業
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都是。
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
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嗔、痴等動念是。

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是良善的行為造作。
惡業:是惡劣的行為造作。
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

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
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
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
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

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
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
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
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

罪業、福業、不動業
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
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召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
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三障,三味,三藏十二部,三塗,三十二相

三障
煩腦障:如貪嗔痴等之惑是煩腦障。
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業障。
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報障。
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味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的意思。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詞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塗
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惡鬼道,因餓鬼常在肌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即三惡道之別名。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手足跟圓滿,七足跌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深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開白毫,三十二項成肉髻。

上報四重恩

上報四重恩

(一)佛恩: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眾生行菩薩道,為我等故倍受諸苦,成就道。我今何幸得聞佛法,焉知此恩此德丘山難喻。果非發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蹤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此是為報佛恩第一。
(二)父母恩:父母生我育我,此恩此德如須彌。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群生;不唯救拔一生父母,生生世世父母俱蒙救拔,不唯我一人父母盡可超昇,願人人父母盡可超昇,此是為報父母恩第二。
(三)國恩:國家於我恩大德,一日二六時中無不蒙其護衛日用所資,安和樂利,國界安寧,一一無不蒙其利益。果非發大菩提心,上求下化,淨化社會救拔群苦,豈能報答恩德? 此是報國恩第三。
(四)眾生恩:我與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互為父母、兄弟、姐妹,彼此各互有恩,今日雖然隔世輪迴不相識,養育之,親情之恩深如大海。又,今日我所用寸絲粒米,無不蒙眾生恩德。此大恩德豈可不徒報答? 發菩提心著,應當精進行道,成熟眾生,廣度有情俱成正覺,方可報答。此為報眾生恩第四。

下濟三塗苦

(一)地獄。
(二)餓鬼。
(三)畜生。
三塗之苦筆墨難以形容,刀山、劍樹、火燒、煎熬等。惡業果報,百千萬劫方得出離。今生慶逢佛法,宿世多生福報所致。唯當心心上求佛道,念念下化眾生,救拔三塗苦難,纔能成此悲願。
普願你我慈悲常存,報恩之心不忘,救苦悲願堅守,將佛號菩提種子遍撒生界。凡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俱成無上正等正覺。

破齋犯戒

破齋犯戒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一生齋戒種諸善根,老來顛倒破齋犯戒,得何福報。

世尊曰:
此等眾生,雖有善根無大願力,無正知見遠離明師,漏失前功六賊返轉,劫自功德心生顛倒,不成佛道。其中或有食肉,必落神道。上品鬼王。大品夜叉。下品羅剎。受人祭拜。福盡氣消。隨業轉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其中或有單犯飲酒,必落鬼道。上品有財鬼。中品風月鬼。下品消散鬼。福盡氣滅,隨業轉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其中或有單犯淫慾,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福盡氣消,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其中或有單犯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空腹高心,必成妖類。上品魑魅。史品魍魎。下品椅草附木。妖氣散盡,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其中或有多嗔怒者,雖有福德,必落修羅惡道。上品阿修羅王。中品阿修羅眾。下品阿修羅女。常好鬥爭,受勞不息,福氣消盡,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墮畜牲報

文殊菩薩問佛:造何等業,墮畜牲中。

世尊曰:
一切眾生貪酒食肉,宰殺禽獸、鋪設筵席、取歡作樂、果報為牲、酬前命債。又有借人財物,未足酬還。或有偷騙他人、奪人受用,果報為畜。還人錢債、直至業盡,方出輪迴。

八關齋戒

受了三皈五戒,只要能夠如法奉行,絕對可保不墮三塗 (地獄、餓鬼、畜生)。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為天人。但佛法的最終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脫死,三皈五戒之使眾生不墮三塗,也只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首先使之不往下墮,扎穩基礎後再使更上一層樓,而再走上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齋戒,即是這一了生脫死的門徑。

八關齋戒的內容如下:
一. 不殺生
二. 不偷盜
三. 不非梵行 (不淫)
四. 不妄語
五. 不飲酒
六. 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 不坐臥高廣大床
八. 不非時食 (過午不食)

八關齋戒是屬於頓立戒,雖未三皈五戒,同樣也可以直接來受八關齋戒,而且可以只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重點,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誠如儒家說:「食,食性也」這也是眾生之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飲食是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眾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眾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所以既助成了後代子孫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所纏縛。所以淫為生死根本,食為生死助緣,若能超越於淫欲與飲食之外,必已了生脫死,也就是種植了出世間三界之間的功德。

十相自在圖意

十相自在圖

 

南久旺丹,意為十相自在,是時輪之精隨。它標誌密乘本尊及壇場和合為一體的一個輪回圖形。十相自在圖是內、外、別三種時輪的概括。外時輪指須彌山、四大洲和八小洲等器世間。內時輪指五欲界、六欲天、十六色界、四無色處邊等三十一有情世間。別時輪指生起次第的能依、所依壇場和圓滿次第的風脈、明點等地道。圖案的含意包括在「哈恰麻拉哇拉亞」豎寫而成的七個梵字母中,一般在寺院的門牆和柱頂上可見。「哈恰麻拉哇拉亞」順次標誌所依的是無量宮房基的風、火、水、土四輪。〈哈〉字標誌為諸能依者的身、語、意,〈恰〉字標誌為胸輪中的諸本尊。新月、太陽及豎筆形依次標誌為頂輪本尊的身、語、意。

在蓮花、日、月座上,由下至上,代表風的〈亞〉字為綠色。代表火的〈拉〉字為紅色。代表金的〈哇〉字為白色。代表土的〈拉〉字為黃色。〈麻〉字為色美聲悅。食香、甘甜、觸柔等五欲界的象徵,用五種色彩表示,〈恰〉字又代表有色界,為白色。〈哈〉字又代表無色界,為藍色。新月代表有情之生命,為白色。太陽為紅色。〈恰〉字又代表虛空,為藍色。

南久旺丹是集三界器世間一切精華一體的象徵,置於擔下,能鎮妖保風火。放置於室內,能避邪消災,逢凶化吉,吉祥平安。故大多繪製於廟宇和人家正門檐下或室內牆壁上,以求吉祥如意。

修行之路

氣與修之間存在著微妙而密切的關聯。當眾生誦經、持咒、樂善行善和佈施的時候,他們逐漸改變著自己的氣場輪動。此外,將吉祥法器放置在身上更能凸顯個人的磁場。有些人甚至供請菩薩和神佛,以期望透過他們的力量來避免災禍和負面能量的干擾,就像雇用保全公司一樣,如果你沒有付費,誰會理你呢?當我們在內心深處持有這樣的信念並付諸實踐時,菩薩和神佛自然會感應到我們的存在。

因此,如果我們能將心念與行為與上述的修行方向相結合,逐漸融入其中,將有助於我們與菩薩和神佛建立更緊密的聯繫。這種聯繫不僅僅是靜態的,而是一種動態的互動,能夠彼此感應和影響。這樣的修行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是一種尋求智慧和覺醒的旅程,透過與菩薩和神佛的連結,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改善自身的能量場並影響周遭的環境。

讓我們以善心和慈悲的態度,融入到這樣的修行中。通過日常的言行舉止,我們可以表達出對生命和所有眾生的關懷和尊重。這種正向的修行不僅對自己有益,也能帶來和諧、喜悅和平靜的氛圍,營造一個共融的社會。

因此,讓我們珍惜這種機會,堅持修行的道路,並尋求更深層次的覺醒與增長。這種修行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表達,更是一種內在的轉化,能夠讓我們發現自己潛藏的潛力和智慧。

齋日

齋日,即所謂的六齋日、十齋日。六齋日為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十 等六天,若當月為月小,無卅日,則提前一天,改為廿八、廿九日。
十齋日為農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卅十 等十天,若當月適逢月小無卅十日,則提前一天,改為廿七、廿八、廿九日。
一般時常聽到許多大德常說,我吃早齋、長齋,其實這些都只是吃素而已,不可以說《齋》。吃素食是悲心,是不忍吃食眾生肉,長養慈悲心,扎穩菩提道上成佛的基礎。因為,食眾生肉斷佛種子啊! 而齋、必須戒、即齋戒,有戒才可稱為齋,持齋須戒守如下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非梵行(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六.不著香鬟,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過午不時) ,即過了中午十二點後一直到明天天明之間,不可吃須用牙齒咬食的食物及容易飽的食物,或有渣的果汁、牛奶等。若沒有渣的果汁、茶、開水、青草茶、蜂蜜茶尚可飲用,遵守如上的戒條,方可稱之為持齋。齋日在家居士若未持齋也須精進,除了早晚課外,日常生活更須注意,家內要和諧、圓滿、持人更要和樂,不慢罵、爭吵,不起貪、嗔、痴、欲諸想。在家居士若是做粗重工作者,不宜過午不食,倘若有心想要長養慈悲心要過午不食,也須慢慢練習,從三餐慢慢減量,減少夜晚吃宵夜的習慣,減至身心能適應時,方可持午,否則為了過午不食,把身子搞得有氣無力,虛弱不堪,是不對的,佛菩薩很慈悲,不忍您為了持午將身體弄壞。已受過菩薩戒的佛子就盡量在齋日持午較好。

文 鄭蔡城 謹識於台東

菩薩戒

菩薩戒

凡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如果不再進一步持菩薩戒,行菩薩道,則無論修多久,終不能取得無上菩提。因為無上菩提是靠修學菩薩道行精進攝取福慧糧而證得,不是光靠嘴巴說說已。所以,修道之人如果對於經中所說的菩薩學處,不去實地修學,乃至不生敬仰心,而却自詡為大乘行人,應知這只是名上的菩薩戒,決不是真實行者。然而有心想進一步受菩薩戒的大乘行者,在受戒前應先堅固自己所發的菩薩心,和通達菩薩戒的內容。等到自己對於菩薩戒所應修學的地方,都能妥善防護,才能參加受戒。
一般而言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比較為難,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在家菩薩戒有六重廿八輕戒,有發心欲受持者請先參閱在家菩薩戒或聽法師講解。

什麼是菩薩道的行為?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即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去行六度萬行,覺悟有情眾生的人。所謂無緣大大慈、同體大悲、無惱大喜、無相大捨,以此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去行度化一切有情眾生的佛事。
作為一個菩薩道的行者,首先必須發菩提心一願止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絲毫違背於止者即不成其為菩薩道了。所以菩薩道的行為簡單地說即是利已大利於眾生的行為。

何謂五戒?

戒是有所不為,律是有所當為,戒律是佛法的一大藏教。佛教的五戒是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皈依三寶之後的納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開始邁步。殺戒以殺人為重,殺旁生異類,勸他人或口教授為輕偷盜戒是不與而取使離本處。邪淫戒是除了夫婦之間的男女關係,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妄語戒是不說一切虛妄不實的言語來欺騙他人。飲酒戒是為了防止酒後失理智覺性而遮犯前面四戒而設的。五戒也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證悟。五戒又稱五施,持五戒的本意,是在施予一切眾生的無畏懼心,由於我持殺戒,不必怕我傷害。由於我持盜戒,不必怕我偷盜。由於我持邪淫戒,不必怕我淫污其親屬。由於我持妄語戒,不必怕我欺騙。由於我持飲酒戒,不必怕我以飲酒而瘋狂。人類安全。雖有法律保障。法律只能制裁於事後,却不能防患於未然。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為人類社會減少一分製造災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淨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