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五戒

殺生食肉,斷絕慈悲。     不與偷盜,斷絕富貴。
邪非淫慾,斷絕清淨。     妄言綺語,斷絕誠實。
醉酒昏迷,斷絕聰明。     五戒不持,人天路絕。
五戒堅持,三惡道絕。     善惡由人,自造自受。
欲免地獄,當除惡心。     欲免餓鬼,先斷慳貪。
欲免畜牲,莫吃他肉。     欲得人身,先學孝慈。
欲生天上,當持五戒。     欲成佛道,先用明心。

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礙。
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知識難逢。

受持五戒

文殊菩薩問佛:一切罪業,何業最重。

佛言:
一犯殺生:殺生食肉,其業最重,何以故,一刀還一刀,一命償一命,千萬生中,相噉無休,是故菩薩欲出輪迴,先學慈悲,不食不殺。
二犯偷盜:破人富貴,本小息大,千萬生中,酬他宿債,何以故,若物屬他,不與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還,是故菩薩,欲求富貴,財物如意,先學布施,何況偷瞞。
三犯淫慾:恩愛相纏,千萬生中,不得解脫,何以故,生死根本,淫為種子,是故菩薩,欲出生死,先斷愛慾。
四犯妄語:口業相誣,千萬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故,冤家相報,世世相吞,是故菩薩,欲求入道,先學誠實。
五犯飲酒:昏迷本性,千萬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酒力迷心,世世暗鈍,身體臭穢,悶亂顛倒,是故菩薩,欲求定心,聰明智慧,當斷酒業。

此五種孽,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聖道,若人不持,永墮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五眼

文殊菩薩問佛:以何知見,名為五眼。

世尊曰:
肉眼者:光見、暗不見,見前、不見後是也。
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巖石壁,真見無礙是也。
慧眼者:能見文字義理淺深,前生後生後世,善惡因果,如掌明也。
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則,種種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時是也。
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終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睹。毫髮不失是也。

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福感而生。惟為佛能全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空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

四正勤 四如意足

四正勤

已生惡令終止
學佛的人在未學佛前,總會糊塗,心中常會生起惡的念頭,學佛之後就該以正確的理念和方法,斷除已生的惡念,應該時加警惕,勿於日常生活中生起貪、嗔、痴、慢、疑諸惡念,若起疏忽,懈怠,為已生惡令終止。

修學佛法無不以智慧為第一根本,捨根本不學,千辛萬苦學佛也不得智慧。修習智慧自當依不放逸為本,從此身於日常生活中若生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諸惡不善法,即應生出強烈的欲願,精勤治令斷滅,由於放逸,縱然已悟得佛法,若不精進修習,即請發心精進令放逸心斷滅。

未生惡不令生
學佛人於日常生活中,應該要以平等心去待人,若未生起惡念,更要保持這個不生惡的心,千萬不可讓它萌生出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論夫婦、兄弟、朋友 . . . 均須客氣相待、和樂相處,保持一份平常心、平等心,始終不變為未生惡不令生。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如意就是如所意願,足是滿足,四如意足就是四種如意滿足學佛成佛的方法。

欲如意足》
人的欲就是希望,學佛者的希望就是願,學者應發大願,如斯弘四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此大願更須去行,若只發願而不去行,則只是空發願而已,道業不能圓滿如意,只是妄想,不能達到目的地,如果希望自己的願能如意,須發無上心,體解大道,為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念就是心念,學佛行者,於二六時中,均須心存正念,眾生之煩惱都是欲念而起,想要斷除煩惱,一定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起心動念無不安住在正確的知見,方能斷除諸惡不善法,發大心願學習菩薩行,始能得一心,得清淨無染一念而圓滿如意。

進如意足》
學佛行者,於修習當中,目標、方向要正確,依止善知識修學時,能有正確知見,能當達到目的地。若偏於邪知邪見,以盲引盲,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大德常告訴我們,聽一個老師 (依止善知識) 是一條路,聽二個老師是雙叉路,聽四個老師是十字街頭,將讓您徬徨,無從選擇。從凡夫開始修學要到達聖人的境界,一定要認清方向,如果只在原地打轉或迷失方向,則不能圓滿達成。學者當一路精進不懈,一心認清彼岸方向,到達彼岸後,捨竹筏而去,而得圓滿如意滿足。

慧如意足》
學佛者對佛法有正確的認知後,要達到目的地就容易多了,因為有了般若智慧,當知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才堪稱足,有般若福慧方能斷愛,若愛斷而得永斷煩惱,因為心的趣向不外貪、嗔、痴,是愛的屬性,欲是心向之一。依欲而斷愛,則貪嗔痴斷,無明斷,梵行清淨,福慧則如意滿足。

世間人總認為有貪欲,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有嗔恚,可伸張正義,教忠、孝,仁,義,有睡眠,可以養身養神,有遊戲,可週適身心,有悲淒啼哭,可舒解情緒,有疑惑,可發展學問,人生多彩多姿樂趣無窮,但是我們沒體會出這多彩多姿的人生,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襯托出來的,放任喜貪世間,未知這是諸惡不善法,要捨貪欲,用佈施更能促進文明進步,捨嗔恚,用慈心更能伸張正義教忠孝仁義,捨害心,用戒更能和平饒益諸有情,捨睡眠,用禪定更能止息身心疲憊,捨遊戲放逸,用精進更能調適身心,捨疑惑,用智慧更能發展學問。一切善法皆得依不放逸為本,當修律儀,才有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的本事。

已生善令增長
學佛人若已心生善,要長期保持精進心行六度萬行,去完成菩薩的道路,勿放逸、懈怠,他人若只是短暫的善念愛心,要積極鼓勵他,使他愛情善念綿延不斷,為已生善念增長。

若已生善法,即能乘坐法船趣向彼岸,趣向彼岸是佛法中不二法,轉趣趣涅槃,轉趣空,法住法空,學者當精勤求悟此法,若善法已生,增益修習,一其心念住於四念處,得永盡於種種煩惱。

未生善令生
學佛人若未生起善念,就要善加培養,愛心、同情心,經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未生善令生,讓善念盡快長養到平等、平常的愛心,才是同體大悲,當勸您週身親友一同來長養善心。

有善法才能安樂住一心而守護真實三味相,修習善法是趣向菩提,不是宗教熱情,不是只有慈善,使身心解脫,不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善法方為究竟。

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惡令終止、未生惡不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捨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四念處
觀身不淨
不淨觀是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的實際觀法,通大小乘一乘,是瞭解我空,承斷喜貪不可不修習的法門。我們喜貪世間,欲愛是個死結,學佛一定要解開這個結,方不受欲患之害,是故學佛不能不修習不淨觀。
當觀此身有生、老、病、死,是人總難免一死,死時身體青瘀、膿爛膨脹、腐爛惡臭、離皮肉血、蟲鼠皆來爭食,乃至骸分散。生時,從頭至足種種不淨充滿、淚流涕唾膿血肪髓挻膽小便糞、此等諸不淨穢、一切有情、不論富貴貧賤,學問高低,宗教信仰,都不出此,當知我自身也不免如此。

不淨觀是一種方法,不是令我厭惡世間,是要令我們從不淨污穢中看到世間真,,斷身、見戒取疑。

觀身如身念處

學佛的起步一定要先突破散亂障礙,是故學佛一定要修止,修止非得修習四念處不可,捨四念處沒有其他任何方法。若修習四念處,必定是從身念處下手,修身念處要當身身觀念,學習縮短身身間斷的散亂,若此身的行止,一身接一身持續不斷都能如實知叫做身身觀念,一心念至於身念處如實如此身的行止,於行、住、坐、臥,一一知實現況,無論是內身或外身,無一遺漏而不知,內身就是我身內,外身就是我身外的一切環境現況,令我覺我知,一切身口意都應如實知,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於身,不可瀟灑放任,恣意於凡夫生活,於行住坐臥依正知而行,才能身身觀念間斷的時間,出入善觀分別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一一依法依律而住,一心念住於身,永斷喜貪,斷除一切不善念,能知見明達,方是觀身如身。

觀受是苦

受是領納,是一種感受,凡夫一切行為的感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凡夫樂受時生貪慾念,若苦受則生嗔惡恚惡念,若不苦不樂受時則生不貪不惡念,都夾雜著害念,不出愚癡念的範疇,所以受三受時憂悲苦惱。

修習四念處,不是不受苦樂,在於樂不樂著,於苦不傾動,受樂時,任其樂生而生,任其滅而滅,受苦時,任其苦生而生,任其苦滅而滅,受不苦不樂受時,任其不苦不樂生而生,滅而滅,身受心不受,不拒不住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凡夫於此身心諸受都受,是故憂悲苦惱,聖賢唯身受心不受受所以永斷憂悲苦惱而離苦得樂。

觀受如受念處

學者修習四念處,不必忙著去除苦受,不必忙著去除樂受,不必忙著去除不苦不樂受,將焦點住於受念處,立志於覺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實知諸受時,如此身心的一切行止,受受觀念住,而轉趣涅槃,有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一切貪憂,有知見明達,觀受如受念處。是故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取滅則有滅,有滅則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

觀心無常

人心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妄念不斷,念念雜亂,意識心分別內外境諸好壞,而起滅無常,凡夫貪就五欲樂,則欲心貪、嗔、痴,進而起惑造業,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不得解脫,心之無常、不滿故招集未來諸苦果。

觀心如心念處

世間不外色聲香味觸五欲,從五欲樂若不如實知有欲心或無欲心則不知有惡無惡,不知有癡,斷貪,嗔、癡要當善護念,徹底瞭解世間空,我空,於多彩多姿的五欲樂不生喜貪,立念於心念處,如實知心念,攝持其他三念處,此識身一切行止無不了知,則善能心心轉趣涅槃,有知見明達則觀心如心。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根、塵,識,和合一心念住心念處,即觀心如心念處。

觀法無我

世出世間所有物質皆屬於色,構成物質要件為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風,一切物質若將四大分離,則任何東西均不能構成,人也是一樣,是四大假合而成,人必須四大調合,可成就我們日常所需。故稱《色法》,那麼什麼是心法呢? 是人的心理。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無非是要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故我們必項去體會,在生命終了時,難道能帶走什麼嗎? 即使是我最愛的東西,物質《色法》,在命終了時我最愛的人,他能將我留住嗎? 父母、夫妻、子女,在生命最後剎那,不但身體沒人能留得住,甚至連感情的消逝更令人驚懼。人類一有情眾生對情的那份執著,《心法》,對事、物的那份執著,造作了生生世世的輪迴苦,佛陀教導我們,要透徹有色《物質》無色《心》諸法。所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學者當犧牲小我,奉獻出真正的大我,利益國家、做有益社會、眾生,諸行止,是觀法無我。

觀法如法念處

四念處是依念處而建立,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是法,法念處便是立念於身、受、心念處所依的佛法,前法接後法,法法觀念住,一法接一法不間斷,如實知依佛所說之法,知此身的一切行止,不令此身於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細滑,意緣法,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觀內、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見明達一即觀法如法念處。

修習四念處,若失念,於失念中必然迷惘,未能覺知自己行為,待醒來時,回頭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學佛者除了精勤修學外,須一其心念,熟知一切諸惡不善法,方能正智正念,進而得定。若已善見善能入四念處集,四念處滅,善知法住法空,修習四念處任何一念處都具足其餘。

四無量心 四生 九有

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
悲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
喜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
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又若此四心依禪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胎生:胎生是在母體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
卵生: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方出生的生命,如鳥類。
濕生: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
化生: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

九有

三界中有情樂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簡稱九有,九地、分三界。
欲界:五趣雜居地。
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
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皆因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因為是從有漏業因所得來的果報,所以又名九有。

四句偈

四句偈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鋼經中佛常讚嘆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氣息,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二曰:空心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三曰:空性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逐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四曰:空法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如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四大,四依法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一般人總認為出家,入空門為四大皆空,其實四大皆空是指,四大分散後,即人臨終命終時,四大分散,死後為四大已經分散消失《謂四大皆空》。

四依法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稱四依四不依。即
1. 依法不依人:修行者當依法教為依,不可以人為依。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雖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則自當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正。
2.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修行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3. 依義不依語:謂隨義不隨字,取義不取語。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
4. 依智不依識:又作隨智不隨識、歸慧不取所識。修行者當以真智慧為依,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四相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曰:
我相: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
人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
眾生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
壽者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
無我相: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
無人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
無眾生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

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三苦,三法印

三苦
(1)苦苦:就是苦中苦,苦上加苦,如人沒房子住,又遇到下雨天,沒衣服穿,又遇到寒冷的天氣,本來三餐難繼,又生病、生病又沒錢看病,這是窮人的苦中苦。

(2)壞苦:窮人有苦苦,富貴人有壞苦,有錢的人所住的是高樓大厦,豪華的設備,如果不幸發生火災,房子燒光了,金銀珠寶,被人盜去了,又發生意外的災害,如戰爭、風災、水災等,這些都是壞苦。

(3)行苦:就是人從出生那天起,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這就是行苦,人生一生中,若有幸沒有苦苦、沒有壞苦,但是一定會有行苦,這種苦,任何人都必須承受,誰也不能避免,連釋迦牟尼佛在八十歲時,還要示現入涅槃。

三法印
諸行無常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印:諸法無我是說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印: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三業

三業
身業、口業、意業
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都是。
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
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嗔、痴等動念是。

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是良善的行為造作。
惡業:是惡劣的行為造作。
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

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
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
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
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

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
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
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
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

罪業、福業、不動業
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
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召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
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三障,三味,三藏十二部,三塗,三十二相

三障
煩腦障:如貪嗔痴等之惑是煩腦障。
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業障。
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報障。
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味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的意思。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詞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塗
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惡鬼道,因餓鬼常在肌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即三惡道之別名。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手足跟圓滿,七足跌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深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開白毫,三十二項成肉髻。

上報四重恩

上報四重恩

(一)佛恩: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眾生行菩薩道,為我等故倍受諸苦,成就道。我今何幸得聞佛法,焉知此恩此德丘山難喻。果非發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蹤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此是為報佛恩第一。
(二)父母恩:父母生我育我,此恩此德如須彌。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群生;不唯救拔一生父母,生生世世父母俱蒙救拔,不唯我一人父母盡可超昇,願人人父母盡可超昇,此是為報父母恩第二。
(三)國恩:國家於我恩大德,一日二六時中無不蒙其護衛日用所資,安和樂利,國界安寧,一一無不蒙其利益。果非發大菩提心,上求下化,淨化社會救拔群苦,豈能報答恩德? 此是報國恩第三。
(四)眾生恩:我與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互為父母、兄弟、姐妹,彼此各互有恩,今日雖然隔世輪迴不相識,養育之,親情之恩深如大海。又,今日我所用寸絲粒米,無不蒙眾生恩德。此大恩德豈可不徒報答? 發菩提心著,應當精進行道,成熟眾生,廣度有情俱成正覺,方可報答。此為報眾生恩第四。

下濟三塗苦

(一)地獄。
(二)餓鬼。
(三)畜生。
三塗之苦筆墨難以形容,刀山、劍樹、火燒、煎熬等。惡業果報,百千萬劫方得出離。今生慶逢佛法,宿世多生福報所致。唯當心心上求佛道,念念下化眾生,救拔三塗苦難,纔能成此悲願。
普願你我慈悲常存,報恩之心不忘,救苦悲願堅守,將佛號菩提種子遍撒生界。凡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俱成無上正等正覺。

破齋犯戒

破齋犯戒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一生齋戒種諸善根,老來顛倒破齋犯戒,得何福報。

世尊曰:
此等眾生,雖有善根無大願力,無正知見遠離明師,漏失前功六賊返轉,劫自功德心生顛倒,不成佛道。其中或有食肉,必落神道。上品鬼王。大品夜叉。下品羅剎。受人祭拜。福盡氣消。隨業轉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其中或有單犯飲酒,必落鬼道。上品有財鬼。中品風月鬼。下品消散鬼。福盡氣滅,隨業轉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其中或有單犯淫慾,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福盡氣消,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其中或有單犯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空腹高心,必成妖類。上品魑魅。史品魍魎。下品椅草附木。妖氣散盡,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其中或有多嗔怒者,雖有福德,必落修羅惡道。上品阿修羅王。中品阿修羅眾。下品阿修羅女。常好鬥爭,受勞不息,福氣消盡,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墮畜牲報

文殊菩薩問佛:造何等業,墮畜牲中。

世尊曰:
一切眾生貪酒食肉,宰殺禽獸、鋪設筵席、取歡作樂、果報為牲、酬前命債。又有借人財物,未足酬還。或有偷騙他人、奪人受用,果報為畜。還人錢債、直至業盡,方出輪迴。

八關齋戒

受了三皈五戒,只要能夠如法奉行,絕對可保不墮三塗 (地獄、餓鬼、畜生)。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為天人。但佛法的最終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脫死,三皈五戒之使眾生不墮三塗,也只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首先使之不往下墮,扎穩基礎後再使更上一層樓,而再走上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齋戒,即是這一了生脫死的門徑。

八關齋戒的內容如下:
一. 不殺生
二. 不偷盜
三. 不非梵行 (不淫)
四. 不妄語
五. 不飲酒
六. 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 不坐臥高廣大床
八. 不非時食 (過午不食)

八關齋戒是屬於頓立戒,雖未三皈五戒,同樣也可以直接來受八關齋戒,而且可以只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重點,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誠如儒家說:「食,食性也」這也是眾生之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飲食是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眾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眾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所以既助成了後代子孫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所纏縛。所以淫為生死根本,食為生死助緣,若能超越於淫欲與飲食之外,必已了生脫死,也就是種植了出世間三界之間的功德。

十相自在圖意

十相自在圖

 

南久旺丹,意為十相自在,是時輪之精隨。它標誌密乘本尊及壇場和合為一體的一個輪回圖形。十相自在圖是內、外、別三種時輪的概括。外時輪指須彌山、四大洲和八小洲等器世間。內時輪指五欲界、六欲天、十六色界、四無色處邊等三十一有情世間。別時輪指生起次第的能依、所依壇場和圓滿次第的風脈、明點等地道。圖案的含意包括在「哈恰麻拉哇拉亞」豎寫而成的七個梵字母中,一般在寺院的門牆和柱頂上可見。「哈恰麻拉哇拉亞」順次標誌所依的是無量宮房基的風、火、水、土四輪。〈哈〉字標誌為諸能依者的身、語、意,〈恰〉字標誌為胸輪中的諸本尊。新月、太陽及豎筆形依次標誌為頂輪本尊的身、語、意。

在蓮花、日、月座上,由下至上,代表風的〈亞〉字為綠色。代表火的〈拉〉字為紅色。代表金的〈哇〉字為白色。代表土的〈拉〉字為黃色。〈麻〉字為色美聲悅。食香、甘甜、觸柔等五欲界的象徵,用五種色彩表示,〈恰〉字又代表有色界,為白色。〈哈〉字又代表無色界,為藍色。新月代表有情之生命,為白色。太陽為紅色。〈恰〉字又代表虛空,為藍色。

南久旺丹是集三界器世間一切精華一體的象徵,置於擔下,能鎮妖保風火。放置於室內,能避邪消災,逢凶化吉,吉祥平安。故大多繪製於廟宇和人家正門檐下或室內牆壁上,以求吉祥如意。

修行之路

氣與修之間存在著微妙而密切的關聯。當眾生誦經、持咒、樂善行善和佈施的時候,他們逐漸改變著自己的氣場輪動。此外,將吉祥法器放置在身上更能凸顯個人的磁場。有些人甚至供請菩薩和神佛,以期望透過他們的力量來避免災禍和負面能量的干擾,就像雇用保全公司一樣,如果你沒有付費,誰會理你呢?當我們在內心深處持有這樣的信念並付諸實踐時,菩薩和神佛自然會感應到我們的存在。

因此,如果我們能將心念與行為與上述的修行方向相結合,逐漸融入其中,將有助於我們與菩薩和神佛建立更緊密的聯繫。這種聯繫不僅僅是靜態的,而是一種動態的互動,能夠彼此感應和影響。這樣的修行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是一種尋求智慧和覺醒的旅程,透過與菩薩和神佛的連結,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改善自身的能量場並影響周遭的環境。

讓我們以善心和慈悲的態度,融入到這樣的修行中。通過日常的言行舉止,我們可以表達出對生命和所有眾生的關懷和尊重。這種正向的修行不僅對自己有益,也能帶來和諧、喜悅和平靜的氛圍,營造一個共融的社會。

因此,讓我們珍惜這種機會,堅持修行的道路,並尋求更深層次的覺醒與增長。這種修行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表達,更是一種內在的轉化,能夠讓我們發現自己潛藏的潛力和智慧。

齋日

齋日,即所謂的六齋日、十齋日。六齋日為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十 等六天,若當月為月小,無卅日,則提前一天,改為廿八、廿九日。
十齋日為農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卅十 等十天,若當月適逢月小無卅十日,則提前一天,改為廿七、廿八、廿九日。
一般時常聽到許多大德常說,我吃早齋、長齋,其實這些都只是吃素而已,不可以說《齋》。吃素食是悲心,是不忍吃食眾生肉,長養慈悲心,扎穩菩提道上成佛的基礎。因為,食眾生肉斷佛種子啊! 而齋、必須戒、即齋戒,有戒才可稱為齋,持齋須戒守如下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非梵行(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六.不著香鬟,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過午不時) ,即過了中午十二點後一直到明天天明之間,不可吃須用牙齒咬食的食物及容易飽的食物,或有渣的果汁、牛奶等。若沒有渣的果汁、茶、開水、青草茶、蜂蜜茶尚可飲用,遵守如上的戒條,方可稱之為持齋。齋日在家居士若未持齋也須精進,除了早晚課外,日常生活更須注意,家內要和諧、圓滿、持人更要和樂,不慢罵、爭吵,不起貪、嗔、痴、欲諸想。在家居士若是做粗重工作者,不宜過午不食,倘若有心想要長養慈悲心要過午不食,也須慢慢練習,從三餐慢慢減量,減少夜晚吃宵夜的習慣,減至身心能適應時,方可持午,否則為了過午不食,把身子搞得有氣無力,虛弱不堪,是不對的,佛菩薩很慈悲,不忍您為了持午將身體弄壞。已受過菩薩戒的佛子就盡量在齋日持午較好。

文 鄭蔡城 謹識於台東

菩薩戒

菩薩戒

凡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如果不再進一步持菩薩戒,行菩薩道,則無論修多久,終不能取得無上菩提。因為無上菩提是靠修學菩薩道行精進攝取福慧糧而證得,不是光靠嘴巴說說已。所以,修道之人如果對於經中所說的菩薩學處,不去實地修學,乃至不生敬仰心,而却自詡為大乘行人,應知這只是名上的菩薩戒,決不是真實行者。然而有心想進一步受菩薩戒的大乘行者,在受戒前應先堅固自己所發的菩薩心,和通達菩薩戒的內容。等到自己對於菩薩戒所應修學的地方,都能妥善防護,才能參加受戒。
一般而言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比較為難,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在家菩薩戒有六重廿八輕戒,有發心欲受持者請先參閱在家菩薩戒或聽法師講解。

什麼是菩薩道的行為?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即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去行六度萬行,覺悟有情眾生的人。所謂無緣大大慈、同體大悲、無惱大喜、無相大捨,以此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去行度化一切有情眾生的佛事。
作為一個菩薩道的行者,首先必須發菩提心一願止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絲毫違背於止者即不成其為菩薩道了。所以菩薩道的行為簡單地說即是利已大利於眾生的行為。

何謂五戒?

戒是有所不為,律是有所當為,戒律是佛法的一大藏教。佛教的五戒是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皈依三寶之後的納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開始邁步。殺戒以殺人為重,殺旁生異類,勸他人或口教授為輕偷盜戒是不與而取使離本處。邪淫戒是除了夫婦之間的男女關係,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妄語戒是不說一切虛妄不實的言語來欺騙他人。飲酒戒是為了防止酒後失理智覺性而遮犯前面四戒而設的。五戒也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證悟。五戒又稱五施,持五戒的本意,是在施予一切眾生的無畏懼心,由於我持殺戒,不必怕我傷害。由於我持盜戒,不必怕我偷盜。由於我持邪淫戒,不必怕我淫污其親屬。由於我持妄語戒,不必怕我欺騙。由於我持飲酒戒,不必怕我以飲酒而瘋狂。人類安全。雖有法律保障。法律只能制裁於事後,却不能防患於未然。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為人類社會減少一分製造災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淨土了。

什麼是三皈依?

皈依三寶
皈依佛〉覺而不迷
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淨而不染

皈依佛即是皈依智慧與覺悟、不迷惑顛倒。皈依法是皈依正道,不偏不邪之理。皈依僧、僧是佛、法的代表是清淨和合之人。皈依的理念,依法不依人:不是一定要皈依某某高僧大德才是最好,師父只是您入佛門皈依的見證人,是一種儀式、也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俗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故皈依雖是形式上的手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僅要口誦、禮拜,心裏也要思惟著。納受三皈依戒體須由先受了皈依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授。

皈依三寶能得以下利益:

(1)常遇佛法:皈依過的居士,生生世世會生活在有法的世界。
(2)為眾所依:皈依過的居士是一切眾生中最尊且最貴的人。
(3)惡業清淨:皈依了三寶即可懺悔又消滅宿生所造之業。
(4)不為障損:皈依三寶的居士,必得佛光加持,一切障礙無法損及。
(5)所作成辦:皈依三寶的居士,所作一切善德福定可成辦。
(6)具大福德:皈依後如能依教奉行,則德業與福報必增。
(7)不墮惡趣:皈依過三寶的居士,此世命終後不墮三惡道。
(8)速證菩提:因皈依三寶的利益,必使佛道的修學順利完成。

何謂優婆塞優婆夷? 何謂居士?

何謂優婆塞優婆夷?

受過三皈依、五戒以上的在家男、女居士。親近常住常行佛道的男女眾,男眾稱優婆塞,女眾稱優婆夷。

何謂居士?

在家隱居的士人稱為居士,今信仰佛教的在家人,通常被稱為居士。
出家人的本務是修道與傳道並住持佛教,至於表達大乘入世的菩薩精神並作佛教的護法者,即是在家的居士。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的法門不外三大類:一. 人天道  二. 解脫道  三. 菩薩道。
從性質上說,人天道是偏重於福業的經營,比如布施救濟、放生、戒殺、社會公益等等。解脫道是偏重於慧業的修持,比如持戒、念佛、禪修、聽經、拜佛、看經等等。最要緊的是,還是在於戀世與出世的區別:如有戀世的心雖修慧業也是人天福報;如有出世的心,雖營福業,也歸解脫之道。
有如維摩詰居士者能代佛說法,教育眾生。有如龐蘊居士者能立地往生。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自求解脫也要使其他一切眾生求得解脫,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便是菩薩道。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在家居士行菩薩道是一清淨法門。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比丘  比丘尼?

比丘是梵文 Bhiksu的音譯,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叫乞士。
尚有怖魔、破惡、淨命、淨持戒等意思。出身學佛為比丘。比丘尼,也就是女比丘或女乞士之意。據說三世諸佛都有僧俗男女的七 (或九) 眾弟子,比丘尼在比丘之次,是佛教徒中的兩種主力,佛滅渡後佛教以比丘、比丘尼為中心,在家弟子以出家僧團為中心,如果沒有了比丘比丘尼,佛教的往世便將失去宗教的價值,而僅剩哲理或學說中的價值。

沙彌   沙彌尼?

沙彌是梵文 Sramanera 的音譯,沙彌與沙彌尼所不同的是隨大眾而學的威儀,沙彌要隨學比丘律儀,沙彌尼要隨學比丘尼律儀。沙彌,在佛陀初期的僧團中是沒有的,沙彌在在佛教中的出現較比丘尼的出現,早了一些,那大概是在佛陀的親生子羅目睺羅隨隨佛出家時,才開始有沙彌的。
兒童七歲以上或年滿廿歲,初入僧團,因故未能受持比丘或比丘尼職的仍列為沙彌、沙彌尼。六十歲以上至七十歲以下出家,不得受戒故也被列為沙彌之數。

何謂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簡稱,華譯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之教導,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圓覺〉圓滿的覺性。具足眾德叫做圓,照破無明叫做覺。此圓覺,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對世間的一切事理無不徹底了知其真相。
聲聞〉凡是聞佛音聲與修四聖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稱為聲聞。聲聞乘是聽聞佛法四聖諦,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刦其修行的方便有七方便得果有四果聖人。

何謂菩薩?

菩薩,是梵文 Bodhisattva 的音譯,全譯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覺了、覺知,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並且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救度一切眾生的痛苦。
菩薩是眾生成佛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即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從發心發願到成佛,可稱為菩薩,即凡夫菩薩。聖賢菩薩,所指的是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薩,加上等覺、妙覺菩薩,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就是等於佛,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