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公開宗教經文、咒語或佛教歌曲之版權

對於宗教的經文、咒語或佛教歌曲,這些文化寶藏應該是公開的,屬於所有人。它們具有無比的價值,可以幫助人們尋求心靈寧靜和覺醒。因此,對於這些重要的宗教資源,我們應該鼓勵分享和促進更多人親近佛法。

過去,善知識與佛教文化並沒有關於版權的概念,因為它們是以無私和慈悲的精神傳授給大眾。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一些文化資產出現了版權聲明,這或許是受到現代社會和商業模式的影響。不過,我們應該以更加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佛法的目的是普度眾生,讓眾生獲得解脫和幸福。如果有人將佛法視為商業利益的工具,限制他人使用佛法資源,並利用現有的法律來追訴,這不符合佛法的本意,也不應被鼓勵。

我們應該將佛法視為一種無私的恩賜,一種可以帶來智慧和慈悲的力量。在分享佛法時,我們應該放下私利,結下善緣,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這些寶貴的教義和經典。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促進佛法的傳播,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讓我們以科學的精神來接觸佛法,保持開放的思維和懷疑的態度。佛法的殊勝與深奧無法用有限的言語完全詮釋,需要透過實踐和體驗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智慧。讓我們共同努力,讓佛法成為更多人心靈成長的指南,這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願一切眾生都能親近佛法,從中獲得平安、智慧和慈悲。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 ( 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 、行 ( 造作諸業 )、識 (業識投胎 )、名色 (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六入 ( 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觸 ( 出胎與外境接觸 )、受 ( 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愛 ( 境生愛欲 )、取 ( 追求造作 )、有 ( 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生 ( 再受未來五蘊身 )、老死 (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後始,至於無窮。茲列表說明:

 

八識

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茲列表說明:

八識田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諸識裡,遇到緣,就會發生現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種子就會生出果來一樣.,所以叫做田。

四聖諦

四聖諦

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徹見四諦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諦十六行相,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茲將四諦十六行相列表說明:

 

欲界 三界二十八層天 色界 無色界

欲界 , 三界二十八層天

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1.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之有情住所。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

 色界

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
此界由禪定之深淺,分四級稱為四禪天。

 

 無色界

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也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性於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界。此既為無物質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虛。

 

十大願王觀行門 若欲成就如來勝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十大願王觀行門,若欲成就如來勝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上妙七寶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所得功德,較之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百千萬分不及一。若人於此大願以深信心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一切魔軍夜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恨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無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晝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有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得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願身口意恆清淨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方便 好心

方便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方便。
世尊曰:
方便二字,略說有一十五種。
第一方便,不養不殺。     第二方便,不食酒肉。     第三方便,不造酒漿。     第四方便,不相侵害。     第五方便,莫錯指路。     第六方便,不可燒山。     第七方便,莫怨天地。     第八方便,急難相助。     第九方便,莫慢神明。     第十方便,莫出濁言。     第十一方便,積仁布德。     第十二方便,勤儉知足。     第十三方便,敬老憐貧。     第十四方便,修因種果。     第十五方便,冤親平等,相濟度也。

好心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好心。
佛言:
好心兩字,無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不求他報。結事他人,不求果報。供養他人,不求福報。濟利他人,不求恩報。及至下心,滿人心願,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救能救,不擇冤親,平等濟度,真實能行,非但口說,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善,賢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濟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捨寸而求尺,種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一體三寶 三種淨戒 三毒

一體三寶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一體三寶。
佛言:
性是佛寶:如如不動是也。
心是法寶:明決公正是也。
身是僧寶:清淨齋戒是也。

三種淨戒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如何是三淨戒。
佛言:
第一:惡心去盡。
第二:善心滿學。
第三:度盡眾生。
是名菩薩三種淨戒。

三毒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三毒。
世尊曰:
愚癡邪見,是一毒。貪心不足,是二毒。瞋怒嫉妒,是三毒。
此三毒,是三惡道之種子,若人具足,決墮三途。一失人身,萬劫坐復。

佛告文殊師利 到老修行

佛告文殊師利:

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借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正真訣法。一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到老修行

文殊菩薩問佛:少年造業到老修行,得成佛否。
佛言: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若人回心發願修行,捨非從是,改惡向善、長齋戒酒、參投明師,得正見者,不拘老少,皆成佛道。

十種功德 佛道正果

十種功德

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何以故,為無佛功,有求佛者。
一用齋戒,為佛基址。   二投明師,指示功程。   三識心性,了了分明。   四用作福,助初發根苗。   五用結緣,增自善本。   六明因果,不妄主為。   七破邪魔,遠離外道。   八用通理,不著有為。   九用精進,習佛行德。   十用通達,法法精明。
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道正果

文殊菩薩白佛言:世尊: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
世尊曰:
非是不得成佛,只是業債廣多,何以故:一切眾生迷頑顛倒,從無始以來,不種善根只造惡業。冤冤相繫業業相纏,你不放他,他不放你,結成業網,彌滿世界,是故出入三途,往來六道,相逢相遇,相害相吞,遞相報應,無有了期,假如債滿,生人道中,又無善根,不逢正法,假若得逢,諸根暗鈍,重重魔障,不能進功,所行不成佛道正果。

千眼千手 長得男子

千眼千手

文殊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
世尊曰:
眼表見性,手表妙用,若人徹悟明心見性,亦同千佛,見性一般,故名千眼。同放光明,又體自性,發生妙用,亦同千佛,妙用無二,故名千手。同作用也,方成體用兩顯,圓通教主,觀世音菩薩。

長得男子

文殊菩薩又問:修何福業,長得男子。
世尊曰:
恭敬三寶孝養二親,常行十善受持五戒。心行公道志慕賢良,修此善根常得男子。三劫不修便墮女身,五百年中為人一次,或有轉身換身、忘卻前因,遇惡因緣、同造不善,便失人身。萬劫難轉。

十地

1. 指聲聞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凡夫地、學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

2. 指緣覺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聖諦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想漸薄地。

3. 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

4. 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淨自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回向能照明地、毘盧舍那智海藏地。

十行 十迴向

十行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因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長養。
一. 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
二. 饒利眾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
三. 等視眾生,不見其過,名無嗔恨行。
四. 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
五. 了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癡亂行。
六. 既離癡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
七. 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八. 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九. 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
十. 圓融德相,清淨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迴向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位十位名十迴向,因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名為迴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願,處俗利生,迴此善行,向彼萬類。
1. 化渡眾生,離眾生相,迴無為心,向涅槃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2. 正顯中道,歸趣本覺,迴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迴向。
3. 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齋於諸佛,名等一切佛迴向。
4. 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迴向。
5. 一切世界,過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6. 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7. 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8.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知,名真如相迴向。
9. 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10. 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迴向。

十信 十住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
一. 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 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妥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曰代心。
三. 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則進,進趣真淨,名曰精進心。
四. 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生日慧心。
五. 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
六. 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 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
八. 迴向心。心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迴向心。
九. 戒心。安住淨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 願心。遍遊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十住
菩薩五十二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發趣。
1. 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2. 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他住。
3. 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
4. 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
5.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6. 正心住。心念佛同,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7. 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
8. 童真住。佛之十身顯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可貴,名童真住。
9. 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10. 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

八十隨行好

又名八十形好,即無見頂項、鼻高不見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廷、骨際如鉤鎖、身一時廻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簿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脉深不現、踝足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不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輭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見、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輭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滅、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髮長好、髮不亂、髮旋好、髮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八功德水 八苦

具有八種好處的水,即:
一. 澄清,就是水澄清潔淨,沒有污穢。
二. 清冷,就是很清淨涼冷,沒有昏濁煩燥。
三. 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
四. 輕輭,就是水的性質,輕浮柔軟。
五. 潤澤,就是滋潤滑澤,有益身心。
六. 安和,就是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
七. 除惡,就是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去餓。
八. 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人們善根。

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滿於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和須彌山與七金山之間的內海中。

八苦
1. 生苦:在胎如處監牢,出胎如鑽穴隙是為生苦。
2. 老苦:眼昏耳聾,氣虛體弱,為老苦。
3. 病苦:四大不調,面黃肌瘦,是為病苦。
4. 死苦:疾痛喪生、木火殞命,是為死苦。
5. 愛別離苦:骨肉分離,魂牽夢縈,是為愛別離苦。
6. 怨憎會苦:惡眷敗家,仇人見面,為怨憎會苦。
7. 求不得苦:名利愛樂,圖謀不成,是為求不得苦。
8. 五陰熾盛苦:五陰的作用熾盛,覆蓋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是為五陰熾盛苦。

外道六師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外道六師。

世尊曰:
第一外道:如來滅後,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頭被褐,稱佛弟子,相共檀城,飲食酒肉,食污漫淨地。(波旬:此勻惡者,談玄說妙、怪力亂神、斷人法身慧命。天魔別名)
第二外道:復有牽妻帶子,住佛伽藍,偏學瑜珈教相,自稱遺法弟子,飲酒食肉,與人修齋,不憎不俗。
第三外道:復有邪人,上無師傳,下無師證,被鬼迷制,邪悟聰明,不加修功,自言成道,外托佛教,內行邪法,亂惑世人,同入邪路,滅佛知種。
第四外道:復有外見,偏學有為,行符咒水,驅鬼遣神,惑亂世人,增長惡見,滅佛正見。
第五外道:復有道依林咎,學問吉凶,占卜鑒形,先兆禍福,惑亂世人,滅佛正眼。
第六外道:復有粧模作用,空腹高心,未證言證,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為究竟不食油鹽茶果醬醋,執持邪戒,惑亂無智,不用看經念佛,不用作福參禪,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體別師,偏指色身,與佛無二,誑惑無智,同入黑暗,斷善根苗,滅智慧種,執著癡頑。

此等六師波旬外道,於後末法,入我法中,壞佛伽藍,毁佛正法,滅佛教相,佛勑大乘願力菩薩,隨方應現,或為人王帝王,或為宰官長者,具大威德,各作一方佛之檀城,摧滅邪道,護守正法,無令外魔得其方便,依佛說者,是佛弟子,隨順邪者,即是波旬,相同毁謗大法,入阿鼻如箭,一失人身無有出期。

邪師外道 受餓鬼報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邪師外道。
世間多有邪師外道,不知善惡因果,不達輪迴報應,一向狂心信邪,倒見尊命神鬼,行鬼教法,誑惑世人,廣殺豬羊牛馬,禽獸畜生身命,自貪食肉,妄稱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求福求壽,保家保身,托鬼為由,干人財食,又有書鬼符牘,傳授世人,妄稱功力,度人生天,要人財物,活自邪命,若殺命,救得命,王侯常在世,若符牘,能度人,邪師得上天,世上迷人,信此邪見,大家相連,同入地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何以故,求福莫過齋戒布施,求壽莫過不殺放生,求慧莫過廣學多聞,求安莫過省禁是非,是故欲求正道,莫信邪師,欲出輪迴,莫犯因果,罪福報應,如影隨形,邪正道殊,苦樂各異。

受餓鬼報

文殊菩薩問佛:造何等業,受餓鬼報。

世尊曰:
一切眾生,慳吝財物貪戀衣食。偷瞞公眾私己受用。有人乞化不濟一文。返加嗔罵、只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凍,壽終決墮餓鬼道中。常饑欷歔咽細如針,吞食不下肚大如鼓,頭大如山倘逄飲食,自然化作鎔熱鐵,餓的口吐猛火、鼻出青煙,躶形黑瘦,業滿力消。

明師口訣 輕師慢法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明師口訣。

佛言:
如來滅後,勑諸菩薩,傳佛心印,續佛慧命,各化一方,開示未悟有緣眾生,正因正果正見正修。降伏外魔破除邪見。修正功行,始終清淨,非根不度,非器不傳,若有清信,善男信女,智慧高明,力求道者,數數親近,久久供養,下心參求,體性相和,方得以心印心,以道傳道,心心相印,祖祖聯芳,流傳不絕,是名天機口訣,有緣遇者,根無大小,皆成佛道。

輕師慢法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男女,親師聞法,帶信不信,以皈不皈,身雖禮拜心多疑悔,自心不悟,反言責師,不肯開度,此等男女,如何度脫。

世尊曰:
此等薄福少慧眾生,不悟無為,取相執著邪見,自慢障礙本心,不得正見,何以故,重師者,便重其法。輕師者,便輕其法。重師者,法便行,輕師者,法不行,輕師慢法,是憎慢上人,雖然與師同行,如隔千由旬外,身命終時,入大阿鼻,千佛出世,莫態救度,一失人身,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