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皈依?

皈依三寶
皈依佛〉覺而不迷
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淨而不染

皈依佛即是皈依智慧與覺悟、不迷惑顛倒。皈依法是皈依正道,不偏不邪之理。皈依僧、僧是佛、法的代表是清淨和合之人。皈依的理念,依法不依人:不是一定要皈依某某高僧大德才是最好,師父只是您入佛門皈依的見證人,是一種儀式、也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俗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故皈依雖是形式上的手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僅要口誦、禮拜,心裏也要思惟著。納受三皈依戒體須由先受了皈依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授。

皈依三寶能得以下利益:

(1)常遇佛法:皈依過的居士,生生世世會生活在有法的世界。
(2)為眾所依:皈依過的居士是一切眾生中最尊且最貴的人。
(3)惡業清淨:皈依了三寶即可懺悔又消滅宿生所造之業。
(4)不為障損:皈依三寶的居士,必得佛光加持,一切障礙無法損及。
(5)所作成辦:皈依三寶的居士,所作一切善德福定可成辦。
(6)具大福德:皈依後如能依教奉行,則德業與福報必增。
(7)不墮惡趣:皈依過三寶的居士,此世命終後不墮三惡道。
(8)速證菩提:因皈依三寶的利益,必使佛道的修學順利完成。

何謂優婆塞優婆夷? 何謂居士?

何謂優婆塞優婆夷?

受過三皈依、五戒以上的在家男、女居士。親近常住常行佛道的男女眾,男眾稱優婆塞,女眾稱優婆夷。

何謂居士?

在家隱居的士人稱為居士,今信仰佛教的在家人,通常被稱為居士。
出家人的本務是修道與傳道並住持佛教,至於表達大乘入世的菩薩精神並作佛教的護法者,即是在家的居士。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的法門不外三大類:一. 人天道  二. 解脫道  三. 菩薩道。
從性質上說,人天道是偏重於福業的經營,比如布施救濟、放生、戒殺、社會公益等等。解脫道是偏重於慧業的修持,比如持戒、念佛、禪修、聽經、拜佛、看經等等。最要緊的是,還是在於戀世與出世的區別:如有戀世的心雖修慧業也是人天福報;如有出世的心,雖營福業,也歸解脫之道。
有如維摩詰居士者能代佛說法,教育眾生。有如龐蘊居士者能立地往生。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自求解脫也要使其他一切眾生求得解脫,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便是菩薩道。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在家居士行菩薩道是一清淨法門。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比丘  比丘尼?

比丘是梵文 Bhiksu的音譯,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叫乞士。
尚有怖魔、破惡、淨命、淨持戒等意思。出身學佛為比丘。比丘尼,也就是女比丘或女乞士之意。據說三世諸佛都有僧俗男女的七 (或九) 眾弟子,比丘尼在比丘之次,是佛教徒中的兩種主力,佛滅渡後佛教以比丘、比丘尼為中心,在家弟子以出家僧團為中心,如果沒有了比丘比丘尼,佛教的往世便將失去宗教的價值,而僅剩哲理或學說中的價值。

沙彌   沙彌尼?

沙彌是梵文 Sramanera 的音譯,沙彌與沙彌尼所不同的是隨大眾而學的威儀,沙彌要隨學比丘律儀,沙彌尼要隨學比丘尼律儀。沙彌,在佛陀初期的僧團中是沒有的,沙彌在在佛教中的出現較比丘尼的出現,早了一些,那大概是在佛陀的親生子羅目睺羅隨隨佛出家時,才開始有沙彌的。
兒童七歲以上或年滿廿歲,初入僧團,因故未能受持比丘或比丘尼職的仍列為沙彌、沙彌尼。六十歲以上至七十歲以下出家,不得受戒故也被列為沙彌之數。

何謂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簡稱,華譯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之教導,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圓覺〉圓滿的覺性。具足眾德叫做圓,照破無明叫做覺。此圓覺,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對世間的一切事理無不徹底了知其真相。
聲聞〉凡是聞佛音聲與修四聖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稱為聲聞。聲聞乘是聽聞佛法四聖諦,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刦其修行的方便有七方便得果有四果聖人。

佛有十種德號

我們一般都稱《佛》或佛陀。但在一般經典內另有十種德號的稱呼,而每個德號各有它特殊的意義。

一. 如來〉此表佛五蘊中的色蘊 (五蘊:色、受、想、行、識) 。「如」表法身不動的理體,「來」表佛法身理體有隨緣應化之用,這也就是佛為度眾生,隨緣而示現地妙色身。

二.應供〉此表佛五蘊中的受蘊。佛是世出世間的聖者,祂能受九法界眾生的供養 (九法界: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聲聞、緣覺、菩薩),而能三輪體空 (能受、所受、受物清淨),且受不可思議妙樂,故稱應供。

三. 正徧知〉此是佛五蘊的想蘊。一般凡夫眾生顛倒執著在有,但三乘聖者 (聲聞、緣覺、菩薩),證徧空而不究竟,惟佛能正徧而知一切諸法。

四. 明行足〉此是佛五蘊中的行蘊。佛是福慧兩足的聖者,明是表慧,行表福,福慧兩足尊故稱為明行足。

五. 善逝世間解〉此是佛五蘊中的識蘊。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證入涅槃是為善逝。依體起用,能解世間一切事理,是名世間解。此德號亦含有菩提義。

六. 無上士〉此德號含崇高義。菩薩通稱法身大士而有佛為上,惟佛圓淨無明,圓證法身,無一能比,故稱無上士。

七. 調御丈夫〉此德號含善調義。佛具慈悲方便,攝受眾生,具威德能力,能折伏剛強難化的眾生,故稱調御丈夫。

八. 天人師〉此德號有師範義。佛具無量福德智慧,堪為人間及天上的導師。

九. 佛〉此德號是最常見,亦是家諭戶曉的,含有覺智慧,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故名為佛。

十. 世尊〉此德號具有尊敬義。我們世間六道凡夫及出世間之三乘聖賢,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皆沐佛恩德,故稱為世尊。

何謂佛?

何謂佛?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為覺者,集世出世間一切智慧於一身,所以佛也就是智慧的代表。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者或正偏知覺。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成無上正等正覺 〉〉成佛之意。所以每個眾生都具足佛性,都可以成佛,而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

佛有三身

一切眾生雖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而在道德、智慧、福報比較上,凡夫與佛實有天壤之別。凡夫則積聚業報以成身,佛則不然,業盡識 (識情) 空故,而有法、報、應三身

一. 法身佛〉屬理積聚,乃積聚真如理法以為身,真如理法,無始無終,圓滿清淨,徧一切處 (無形亦無相,盡虛空,徧法界) 因此,法身佛示名為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二. 報身佛〉屬智慧積聚,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真智圓滿,有始無終,一切妄惑清淨、圓滿 (此屬法身理體所現之相) ,所以報身佛亦名為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三. 應身佛〉屬功德積聚,積聚無量功德以成身。經三大阿僧祇劫勤修菩薩道,積聚福慧,百劫種相好,時至機熟,應緣出現,有始有終 (此屬法身理體所起用),應身佛亦名千百億化身佛。

當災難來時…

佛教徒

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常常陷入絕望和無助的境地,迷失了自己的信仰和求助的方向。然而,在這困難的時刻,我們不應忘記向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祈禱,因為菩薩聽聞天下蒼生微弱的聲音,即使微弱,也能帶來希望與庇佑。我們深感喘不過氣,這是因為我們曾經犯下種種惡業,但在這一生中,如果我們還有餘命、還有餘力,我們應該立志成為善良、謙卑、孝順父母的好人,將所有的成就奉獻給十方一切佛。

不久前,印度神童阿南德發出警示,他告訴世人要相信自己的信仰,相信所崇拜的神祇。這是一個深具智慧的忠告,因為當我們真誠地對待信仰,向神明表達虔誠的敬意時,我們可以獲得神靈的感應和庇佑。正如淨空老和尚所言:”一分恭敬一分感應,十分恭敬十分感應”,我們所付出的尊重和信仰,將以更多的好運和改變命運回報我們。

在這困難時刻,我們可以透過祈禱與菩薩、神明建立聯繫,向他們傾訴內心的苦楚與困惑。我們可以向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虔誠祈願,請求菩薩的加持與庇佑,使我們能夠度過災難,獲得力量和智慧。同時,我們也應該堅持修行,追求善行與道德,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神明的慈悲與恩典。

因此,在逆境中,讓我們保持對菩薩和神明的信念,繼續祈禱並行善。讓我們以心存虔誠之心,向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祈求力量與庇佑,相信這份信仰將引領我們度過困難,帶來積極的改變,並使我們的命運轉向更好的方向。無論困境有多艱難,我們始終相信,菩薩的慈悲是無盡的,他們聆聽著我們微弱的聲音,引領著我們走向光明與希望的彼岸。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菩薩的庇佑,安慰我們受苦的心靈,帶給我們平安和喜悅的心境。

 

#大悲咒 八十八句 上悟下明長老恭誦 海明禪寺 悟明長老(觀音老人)

同參道友一同來恭頌

https://youtu.be/sX7Tnffq6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