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清水祖師廟簡介

一.清水祖師略傳:
本巖供奉清水祖師,祖師本名昭應陳姓。河南開封人。其祖上宋廉思公宋太祖乾德二年廣海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傅。征契丹胡虜大功。封護國軍節度。歷封疆鎮撫布政。崇信釋氏。有恒教子孩以忠孝報國為本迨而祖師時。世大亂從遷南渡臨安(杭州)。投忠武軍。南征北戰功忠漢族。後率眾移閩之泉州安溪。卜居彭內清水巖。墾田訓民。啓發漢族精神。恢復失土。至天下被混版圖易色。即改裝佛徒僧週遊閩越。勸化反抗異族。事敗潛回故里。示兒輩及民眾曰。我華夏自宋以來。多受外族侵凌鐵蹄之下。不能復國。今也我老矣你等世世宜守吾言。抱雪恥國仇以安漢族。至明季其子孫引眾。從朱元璋滅元。明太祖立。勅封香田。重建廟宇。顯赫靈應。護國佑民。(祖師係以聖成神非真佛徒)明末胡兒入寇。鄭成功舉義閩南。率眾攻進江浙。封胡金陵軍事不利。回閩遷台。故台人若是安溪縣籍者皆崇奉祖師。以守漢節。香火不斷。

二.本巖重建經過:
本巖創建於清朝乾隆卅四年(公元一七六九年)歷經三度重建。
第一次因大地震原廟被毀,經於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重建。
第二次因甲午戰爭失敗,清廷締約馬關,將台灣割治與日本,三峽地方民眾不願異族統治,以本巖為反抗大本營,事敗後因而廟堂遭受日軍燒毀,至光緒廿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再度重建。
今本巖為第三次重建,始於中華民國卅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農曆七月,由本籍畫壇耆宿名藝術家李梅樹(公元一九零二 ~ 一九八三年)親主其事,自四十六歲起至八十二歲止,以半生之歲月為弘揚中華文化與繁榮桑梓,井追念清水祖師公之豐功偉績,而規劃重建,其形態純以我國傳統式古法建造、建築雕刻之美聞名遐邇,故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
本巖建築均以精雕細琢,因而歷經五十餘年,現仍繼續建造中,殿內之木雕、銅雕及銅鑄等,全是匠心獨運、鬼斧神工之傑作。

三.廟宇建築郵票:
交通部郵政總局為宣揚我國傳統藝術,並創新郵票風格,特以本巖精雕細琢聞名建築為題材,於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一日發行「台灣廟宇建築郵票」一套,是項郵票選取廟內最具代表性之佳作:(1)「精雕獅子斗座」(2)「斗拱結網」(3)「員光雕飾」(4)琉璃瓦屋頂等為圖案,因廟宇為中國民間社會信仰與心靈寄託之中心,其建築則可反映當時社會時尚及民間藝之水準。

四.本巖之特色:
本巖佔地約五百餘坪,以純粹古法建造為五門三殿式廟宇,其特色:
(一)從前殿石階開始,地面、牆壁、廊柱全用石頭砌築而成,是一座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廟宇。
(二)五門皆為銅門,前殿正門,並列哼哈二將(鄭倫和陳奇),兩邊為四大金剛,代表風調雨順;前殿東廳銅門取意加冠、進祿,西廳乃簪花、錦簇,代表榮華富貴。
(三)石柱、銅柱(龍柱、花鳥柱)數量之多,冠於各地寺廟,現已豎立一二二根,全部完工時,總數為一五六根。
(四)匠心獨具
1.木雕:精細繁複,令人目不暇給,每件人物雕刻都引經據典,或取材民間傳說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廿四孝故事等。木材選用檜木和樟木,為防蟲蛀,上貼金箔,無論花鳥、人物、飛禽、走獸都出自名家手筆,如拱角十六隻飛鳳,氣韻生動,為林松師傅的遺作,又每幅雕品均係一塊木料刻成,諸如前殿內拱的獅子,胸前的垂鍊和鍊子中央的鈴鐺,與獅子腳踏的球,球內吊一小球,全是一木雕成,由此可見木雕手藝之精巧與細穎。
2.石雕:無論圓雕、浮雕或透雕,皆精緻生動,美妙絕倫,例如鎮守正門氣勢非凡的石獅黃鶴樓周瑜設詭計、華容道關公放曹操、金雁橋孔明捉張任、飛龍案包公審狄青、鴻門宴等石窗人物之雕刻,均可看出師傅非凡的手藝。中殿四對花崗石大柱、有于右任、賈景德、閻錫山、高拜石等名流撰寫的對聯,由石匠陰文鐫刻,環繞中殿的廊柱共有十對,正面三對為全廟中石雕的精華。中間一對名為:百鳥朝梅柱,在枝椏盤錯花朵盛開的梅樹上,刻有一百隻形態各異的鳥,無不巧奪天工,栩栩如生;靠中央的一對石柱是:雙龍鋒劍金光聚仙陣,外面一對是: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十八騎,其鏤空深度達三、四層,內更有八角柱、雙龍抱柱、龍口含珠、龍鬚、龍鱗都歷歷可見;各武將面部神情也都活靈活現,英武莊嚴,每根石柱需一千多個工作天完成,工夫技巧,艱鉅精深,莫此為甚。
銅雕:前殿每一堵牆皆雕滿歷史典故,諸如:岳飛精忠報國、木蘭代父從軍、勾踐臥薪嘗膽、田單火牛陣復國、蘇武牧羊、孔子問禮於老子、黃帝發明指南車、揚震說四知、天女散花、天女獻桃、虎嘯、龍吟等等,莫不恴義深長,引人入勝。

此外,有銅鑄塑像八座,鐘鼓樓下四尊是四大金剛,腳踏八魔,手持劍、琵琶、雨傘和蛇,是風調雨順的象徵,中殿四尊是祖師公的四大將,神態威武,令人望而生畏。
本巖允為一座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館,也可稱為一座雕作的博物館,常年吸引無數遊客及中外藝術家學者,友邦貴賓蒞臨觀賞,歎為觀止。

電話:+886-2-86743836
★若需導覽,請傳真預約或電話洽詢。

關渡宮簡介

關渡宮廟史修建概況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由開山石興和尚以葇草立廟;康熙五十一年,淡水通事賴科改建,易葇以瓦金五年後,諸羅知縣周鐘瑄修建,題匾「翌天昭佑」;嘉慶十七年三次修建為現址,題匾「關渡祖宮」;日本大正十一年(1921年)重修,易名「關渡宮」。台灣光復,再擴建。迄今已有三百三十六年歷史。

台北市北投區關渡里知行路360號
電話:+886-2-288581281    

霞海城隍廟月下老人

1971年,一座高43公分的月老神像,供奉於台北霞海城隍廟。髯髯白鬍,雙頰紅潤,終日面帶微笑,左手拿著婚姻簿,右手拄著拐杖的月下老人,每天在廟裡,熱忱地將紅線分發給未婚男女,促成好姻緣。2005年共有5229對佳偶來答謝。
已婚男女來參拜,保佑婚姻美滿幸福,人緣更佳。這些靈驗與傳奇讓人傳頌不已。

祈求月下老人最佳時刻:
國曆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
農曆七月七日台灣傳統情人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月下老人生日

 

拜拜的方法:

1.在金紙舖買金紙和香
2.在櫃檯買貢品。(鉛錢、紅絲線、喜糖)只有第一次拜才買。
3.去點香,三炷香要完全點燃。
4.面向天公爐前,拜天公;簡單自我介紹;名字、年齡、地址請天公保佑事事平安順利。
5.到櫃檯領貢品,面對城隍爺、月下老人及眾神;簡單自我介紹;名字、地址、年齡以及喜歡對象的類型;富裕、英俊、健康、聰明、能力強。祈求早日如願。(如果結婚,要拿喜餅來答謝)
6.拜菩薩:保佑聰明、心境和平。
7.拜城隍夫人:保佑家庭幸福。
8.拜義勇公:趕走小人、諸事平安順利。
9.去天公爐插香。再吃喜餅、吃糖沾沾喜,喝平安茶。
10.貢品的喜糖留下,廟方煮平安茶,分享大眾。
11.鉛錢、紅絲線在香爐內,順時鐘方向繞三圈。將鉛錢、紅絲線放在皮夾內保存。
12.金紙放在紙箱內本廟代為焚燒,謝謝合作!!

台北霞海城隍廟   管理人 陳文文
廟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六十一號
電話:+886-25580346

台北霞海城煌廟簡介

城煌本來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來成為祈雨鎮災、剪惡除兇、護國保邦及管理亡魂之神,神性正直,掌管陰陽雨界,彰顯善良,懲罰惡徒,深得民眾的信仰和敬長。

禮記禮運篇記載:「天子大腊八,水庸居第七」,意思是說天子每年歲末要祭祀八位神祇,第七位祭祀的是城煌,故最初僅天子可以祭拜城煌。城隍塑像供人膜拜,始於三國時代的吳國。

台北霞海城隍廟位於台北市迪化街一段六十一號,是內政部核定的三級古蹟,與慈聖宮,法主公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宇。霞海城隍廟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因下店鄉別名霞城,而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來台以後又稱霞海城隍,清朝康熙元年,御賜臨海門匾額。

一八二一年,一百餘名同安人渡海來台,奉載霞海城隍金身同行,來店初期,安置於艋舺八甲庄,由陳金絨奉祀,即今廣州街老松國小附近,逐漸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一八五三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拚」械鬥,被打敗的同安人帶著他們信仰的霞海城隍爺來到大稻埕,遷徒途中林礬氏等為護衛金身,犧牲三十八位義勇壯丁,後供奉於城隍廟,名為義勇公,城隍爺最初置於杜厝街陳金絨之子陳浩然經營的金同利糕餅鋪,惟隨著移居大稻埕的同安人日多,香火漸盛,陳浩然認為將霞海城隍爺置於其狹隘的店中,有瀆神威,建議同安鄉親林右藻等共同籌資重建廟宇,很快獲得附近經商有成之海內會及郊商的回嚮,舉董事長八人,負責籌建事宜,台南府城安平副總兵官蘇斐然感念城隍爺庇佑地方安寧的威靈,慨然捐獻廟地,一八五六年興建,一八五九年三月十八日落成。

台北霞海城隍廟雖然名聞全台,一直守著四六坪的廟地未擴建,最初固然受地方財力所限,後來大稻埕執台灣經濟牛耳,仍然未予擴建,因其地為雞母穴,有如母雞保護小雞般,大稻埕的士農工商都承受霞海城隍爺的保佑,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事事平安順利、廟愈小愈發。

台北霞海城隍廟奉祀霞海城隍爺、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八將、馬使爺、義勇公及月下老人等,令這座著名的古廟,以容納六百多尊神像,成為台灣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廟內刻劃著『其盛矣乎』『天眼時開』『威靈顯赫』及『霞彩臨門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啟宇六龍隨地封遷』『天理昭彰看如何結局、人心奸險待這裡關防』『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須有報,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古意盎然的匾額對聯,終日陪伴城隍爺做好教化民心的任務。

霞海城隍廟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一八七九年,或許是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地方繁榮,商家有能力支付祭典的花費。日治時期,曾禁止神祇舉辦廟會及遶境,一八九八年發生瘟疫,為祈求神明保佑,才予以開禁,繼續迎神鎮煞的活動。

台北霞海城隍廟聖誕祭典和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四十年來,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才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的盛況。大稻埕的商人利用霞海城隍廟連續幾天的廟會促銷商品,將迎神賽會與商業交易聯結起來,祭典期間,招待自己的商業往來客戶參加節慶活動,火車為此需要加開班車,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也讓霞城隍的神威遠播。

台北霞海城隍廟歷經一九三七年整修,該次修建內容主要換屋頂,並施丹青藻采;一九七一年起,因為破損、朽壞、排水不良,亦曾做數次小規模的修繕;一九八一年,第一銀行大稻分行改建,鷹架壓壞城隍廟屋頂,整修的規模較大。

一九九四年三月陳金絨六代子孫陳國汀(明正)、陳文文兄妹鑑於建廟已多年,不乏腐朽老舊的部分,需要徹底整修,配合政府維修古蹟的政策,由徐裕建、王正雄 . . . 等學者、專家照原樣型式採抽樑換柱的大整修,所需經費由香客捐助和台北市政府編列預算輔助。一九九八年農曆四月二十二日恭請於臨時廟宇的霞海城隍爺入廟,繼續保佑迪化街和前往祭拜的善男信女心想事成。

為思「吃水果拜樹頭」的感恩心態,陳國汀、陳文文兄妹積極壽募資金重建祖廟霞城城隍廟,籌建期間,服務台北霞海城隍廟二十五年的陳國汀,積勞成疾,於一九九四年五月以四十九歲英年辭世,陳文文毅然挑起重建的責任,於一九九六年完工,為霞城居民建構一心靈寄託的地方。

每年舉辦冬令救濟,五月慶典、七月普渡後的慈善救濟,每項損助義舉均得內政部及台北市政府的表揚。一九九六年起,台北市迪化街商家於春節前舉辦年貨大街,台北霞海城隍廟都準備平安茶供應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並送現寫春聯、現作捏麵人等,獲得各界好評;一九九九年,陳文文以「在地人疼惜在地人」的思考層次,以回饋和支持的想法積極參與年貨大街的籌辦活動,為其注入更多的活水源頭。另為提醒大家對大稻埕的認識與關懷,一九九七年六月起聘請莊永明、張瓈文、葉乃齊、葉倫會等對古蹟有研究的學者、專家,每月免費舉辦兩次了解大稻埕附近古蹟或具紀念價值所在的「大稻埕逍遙遊」,咸認為是「承續文化香火」最有意義的活動。

如今霞海城隍爺渡台已一百八十餘年,回想前輩鄉賢,從八甲庄至大稻埕,為地方平安,信仰虔敬,種種建設出錢出力,建廟迄今,並感水淵之懼,創建維艱,為本廟將來發展,尤盼各方人士,時惠支持合作,使得發揚光大,佑民福國,閤境康寧,城隍尊神之靈赫福澤永存,恆為地方之庇佑。

 

霞海城隍廟的例行祭典(以農曆為準)

正月一日賀正,四日接神,開籤。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
國曆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
三月一日義勇春祭
三月十二日文武判官生日
五月五日端午節信眾祝敬
五月六日海內會祭典、五營放軍
五月十一、十二日暗訪
五月十三日遶境行列,信眾祝壽演戲
五月十八日范將軍生日、五營收軍
六月七日開天門
七月七日中國情人節
七月二十八日孟蘭盆會 (超渡、普渡法會)
八月十五日月下老人生日、信眾祝壽獻花
九月四日城隍夫人聖誕,信眾祝壽演戲
九月九日重陽節信眾祝敬
十月一日謝將軍生日
十一月一日義勇公秋祭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籤詩停止
每月初十、二十、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十二點誦經為點燈會員祈福

 

台北霞海城隍廟   管理人 陳文文
廟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六十一號
電話:+886-25580346

中和烘爐地簡介

南山福德宮位於台北縣中和市南勢角烘爐地山麓峰巒疊翠丘陵起伏林木圍繞其間,海拔三0二公尺佔地約六公頃,風光明媚蒼翠欲滴,清淨幽雅,交通方便,空氣新鮮,獨步登高,遠眺視野寬闊,景色絕佳,無異是人間樂土。

清乾隆年初西元約一七三六年,距今已有二百四十餘年,祖籍福建省漳州府紹安縣二都 秀篆河尾堡盛埧樓,呂姓祖先萬春公派下盛埧房華現公(德進)由原籍背負香火,攜子發貯公及發賞、發質兩公,渡海來台,入墾現址,約達面積七十餘公頃。當時 石板三塊供奉福德正神冀以默佑邦家(現供奉於殿後)於是香火日盛。

信士游興仁發心於民國四十一年歲次壬辰,改建小廟,直至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末,由 本地方人士熱心發動各方善信,廣沐神庥,奔走宣揚,競相捐獻,出錢出力,以傳統建廟參與現代技術重行整建至民國六十年初歲次辛亥,正殿初步重建完成殿內外 雕飾色彩美麗調和、莊嚴侖奐、氣象萬千,此外山下至山頂之道路開闢活動中心、停車場、餐廳等,亦陸續竣工,砌石階闢建山門,規模更具宏偉。

本宮奉祀福德正神 等諸神,晨鐘暮鼓,香煙繚繞,眾信參拜,消災增福,共享大千世眾之樂,為感念善信鼎力襄損修建之功,以及請管理委員運籌帷幄之心,特爰以本宮沿革暨修建經緯,撰文刻碑為誌。

南山福德宮管理委員會 謹識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歲次乙丑年甲申月

求財方式:
主要是「大錢換小錢」,繞至正殿後方的石窟小許願,將大錢換小錢! 小錢能生大錢!
搭車交通資訊:
搭乘捷運至頂溪站,轉搭249公車,可達華新街與烘爐地,但至烘爐地後必須走登山道上山
開車交通資訊:
國道3號下史和交流道,接中正路經景平路,轉接北94鄉道,後依指標可達
相關資訊:
(02)2942-5277,不打烊

萬華龍山寺簡介

艋舺龍山寺簡介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 (西元1723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葇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台灣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宇香火,佩於身上,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 (西元1738年),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 (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勅賜「慈暈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仰上崇拜之意義耳。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冠於全台,歷經嘉慶二十年 (西元1815年),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 (西元1867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民國八年 (西元1919年),棟樑遭白蟻嚴重蛀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三十四年 (西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殿遭到攻擊全毁,惟觀世音菩薩乃端坐蓮台,寶相莊嚴,當時一有空襲,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選擇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為避難場所,因為他們相信在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然這次中殿遭受嚴之摧毀,奇怪的是當日竟無任何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而全部倖免於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顯靈庇護而奔相走告,此一神蹟更使信徒對觀世音菩薩萬分敬仰。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平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屋頂採歇山單簷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雕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造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用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以斗拱築構而成,不費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福祿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代表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採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 (西元1985年),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蹟外,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地址:台北市廣州街211號
網址:http://www.lungshan.org.tw
電話:+886-2-23025162
傳真:+886-2-23060749

三重先嗇宮概要

主神及本尊:主神 五穀先帝 (又名神農大帝)
並配祀:配祀 文昌帝君 / 延平郡王 / 后土正神 / 后稷正神 / 註生娘娘 / 境主
境內地坪數:七百七十四坪
境內建物坪數:壹百八十二坪
創立年月日:乾隆二十年乙亥。一月十一日建立。迄民國四十三年甲午二百週年。
例際日:主神古歷四月二十六日。配祀。文昌帝君。二月三日。延平郡主。五月八日。后土正神。二月二日及八月二日。后稷正神。八月一日。註生娘娘。三月二十日。境主。十月十五日。
信徒:約五萬餘人
位置:台北縣三重市

先嗇宮
主祀神明:太上神農大帝
廟址:台北縣三重市五穀里第六鄰三一號
電話:(02)
建立日期:民國前一五七年一月十一日

 

台北天后宮簡介

「台北天后宮」於西元1746年 (清乾隆11年) 建廟於艋舺,名為「新興宮」,當地俗稱「艋舺媽祖宮」,日治時期後期因闢建防空道路招致拆除,神像暫由信眾移祀於萬華龍山寺後殿。二次大戰後,本宮信眾與當時市府教育局長黃啓瑞先生 (曾任台北市市長) 感念 「新興宮」媽祖庇佑,向中央政府申請遷入位於西門町的「新高野山弘法寺」,並於西元1948年農曆6月1日由本宮信眾迎奉神像遷入,西元1952年獲媽祖允筊,更名為「台灣省天后宮」。

其後本宮遭祝融焚燬,於西元1959年天上聖母壹仟年聖誕紀念日,由眾信士捐錢輸力,重建廟宇,並於西元1967年配合台北市改制院轄市,稱「台北天后宮」,延續原「新興宮」香火,悠然見證艋舺地區與西門町的發展,尊定本宮二百六十年之歷史地位。

台北天后宮
台北市成都路51號(西門町)
電話:+886-2-233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