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斗要義十問答

拜斗要義十問答

1. 問:什麼是拜斗?

答:拜斗是道教獨有一種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之科儀,應稱為「朝真禮斗」。

2. 問:拜斗是屬何教派?

答:拜斗是道教獨有科儀,其祂宗教更無拜斗之科儀。

3. 問:科斗的淵源如何?

答:科斗淵源甚早,始創於漢張道陵天師,據《北斗經》所載:「在永漢元年正月初七日,太上老君昇玉局座授張天師『北斗延生秘訣』」,人類始知斗為「天樞」是神人之主宰,漢代的霍光曾經禮斗三國的孔明釓曾禳星。

4. 問:斗與人有何關係?

答:道教認為人之生死魂魄其來源與歸宿,均在「斗府」,所以人懷胎第一個月稱之「胞」,第二個月稱為「胎」,第三個月稱為「魂」,第四個月稱為「魄」,都是受斗極陶魂鑄魄之功,人死後亦歸於北斗,故人羽化昇真喻稱為「星沉北斗」,斗即是人的本命元辰。

5. 問:為什麼要參加科斗?

答:參加科斗即是朝拜自己本命元辰,可使元辰光彩,祛災趨福,祈求平安。

6.問:何謂北斗七星或北斗九星?

答:按北斗計有九星稱之為九星,其七星明顯二星隱敝,又稱北斗七星,各星君之主宰為:

1.貪狼星(相鼠生人屬之)。2.巨門星(相牛及豬生人屬之)。3.祿存星(相虎及狗生人屬之)。4.文曲星(相兔及雞生人屬之)。5.廉貞星(相龍及猴生人屬之)。6.武曲星(相蛇及羊生人屬之)。7.破軍星(相馬生人屬之)。二隱星為「輔星」及「弼星」。

7. 問:斗內法器之意義如何?

答:1斗>代表宇宙(天圓地方因此斗代表天乃作圓型)。2米>代表萬星(宇宙佈滿萬星)。3劍>代表除魔(斬妖趨邪,護身平安)。4燈>代表神光(日明星辰,神光普照)。5籤>代表元辰(元辰光彩,神明護佑)。6傘>代表扶佑(神明降臨,扶佑元辰)。7尺>代表青龍(屬木,位東方)。8秤>代表白虎(屬金位西方,其秤花如虎尾)。9剪刀>代表朱雀(屬火位南方,其型狀如鳥嘴)。10鏡子>代表玄武(屬水位北方,其型狀如龜蛇合體)以上之尺、秤、剪刀及鏡子代表天之四靈。11筷子以紅絲線相纏,喻萬星纏度。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12斗內放五穀,象徵五子登科。

8. 問:什麼時候啟建拜斗?

答:1欣逢主神聖誕時。2啟建慶成或齋醮時。3每逄朔望(初一、十五日)按期禮斗。4農曆九月初一日至初九日,因逢南、北斗星君下降及圓明道姥天尊聖誕,因此常有九皇斗之稱。

9.問:拜斗之科儀如何?

答:拜斗是一種極為神聖且玄奧之儀式,需延請高功法師主持,俗云「步罡踏斗」即喻拜斗誠非一種簡單之科儀。

10. 問:如何參加拜斗?

答:先將合家丁口之姓名生辰八字向主辦宮廟登記,以便登疏並於禮斗時沐浴齋戒,虔備鮮花、五果到宮廟參拜即可。

道教尊道貴德及道教法物

尊道貴德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道」有最偉大的德行,它以虛無為體、清淨為宗、柔弱為用、無為不爭、真常永恆、無生無滅、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長存於天地之間。

因為「道」的偉大和神聖,所以道教尊「道」為最高信仰,並教導人們學道、修道、行道、弘道。而道的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用德來蓄養;人們信道修道,不但以德為根基,最終亦以德證道、成道。故道教信仰除了尊「道」同時也貴「德」。

信道修道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內在的修持或外在的行為準則,皆應按照「道」的法則去作,清淨寡慾、胸懷寬容;不求名、不求利、不自傲、不嫉妒、不妄語、樂人之言、憫人之苦、救人之急、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道教法物

所謂道教法物,簡而言之即道教持道、護道、做法所用之物。道教法物歷史久遠,形式多樣,品種繁多,可謂豐富多彩。有的做工十分精細,堪稱上品。道教法物文化又同傳統的繪畫、書法等藝術相結合,體現了道教獨特的審美觀及世界觀。道教法物是道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道人日常所持之物,也稱法物,如雲遊用的棕蒲團、便鏟、緣瓢、引磬等,道人所載的冠如黃冠、五獄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皆為道教法物範圍。法事中高功做法祈請神將、召將、敕鬼等用物也稱之為法物。道教法統制度中,道士奏領法職時師長必授其法物。道教法物中『法印』及『令牌』至為重要;「印」為「信」,「令」為「權」,大至齋蘸法會,小於修真護身,通靈達神及驅邪伏魔,或煉度濟人等科儀與宗教活動中都必須使用之,為道教神職人員必備法器。

「法印」是歷代的高道祖師因法事需求,而以三清諸神名號和鬼神司府的稱謂,加上重要道經的內容,仿人間古帝王時代玉璽及官印樣式,刻製而成的各種印章。其意象徵天、地、冥界中的神仙真靈的權力和威嚴。道教儀式中多有函牒文書的使用,類別眾多,在隋代之前都為銅製,隋代開始則改用木料,因木料利於雕刻之故,法印也就開始變得多樣化,出現了許多符類、雲篆類的法印,也提高了法印的神秘性,這是道教的宗教特性之一。因法印代表三界神靈之職司,其效用等同當下各行政機關之官印,一般而言,造印應用桃木、棗木、雷震木、檀木、楓、柏等材料,其用途十分廣泛,凡通神達靈、驅鬼辟邪、呼風運雷、煉丹修真、上章奏表、書符制籙皆需依式用印。當然,不同的場所當用不同的法印,在製作法印時,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從材質的選擇,製作的時間到祭印、封印的儀式等,道書中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述,一般人是無法輕易理解的。

「令牌」是道教人士修道所須的法器之一,現今最常見的令牌為五雷令牌。梯形形狀的令牌代表天圓地方。圓的是天,方的是地,藉此呈現道教是敬天地,而以自然為根本的。與法印相比較,令牌的出現較晚。在施行五雷大法之際,無論是發表文書、祈晴請雨,還是驅神役鬼、蕩邪治疾,法師都必須使用令牌來發號施令。由此可見,令牌在道士施法宏道時的重要性。


* 以上資料出處自石綻五路財神廟農民曆


平溪石碇五路武財神廟

深入廟影:http://photo.xuite.net/eton1973/1785011

廟址:台北縣石碇鄉永定村大湖格路二十之一號

電話:(02)2663-3372~3

石碇五路武財神廟座朝元寶山,背倚聚寶山,求財者可借發財錢,程序只要向中路財神擲1聖筊即可!

搭車交通資訊:

台北客運(02)2968-4188,16號公車,於姑娘廟站下,步行約10~15分可達。

開車交通資訊:

國道5號下石碇交流道接106縣道,循姑娘廟指標走可達。

魁斗星君奉祀由來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奉祀由來

魁斗星君,又稱魁星爺、大魁夫子、魁星君,為廣義之五文昌之一。我國古代對北方天空所形成的北斗七星,各有命名,依春秋運斗樞載:「北斗七星,第一 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文耀釣云:「斗者天之喉舌,玉衡屬杓、魁為璇璣」,故斗魁一名璇璣,斗柄亦稱玉衡。古代星宿學家認為斗魁四星各有所示,如晉書天文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云,「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故古代以斗喻施政之準則。而在民間信仰中,史記天官書,有「魁為參首」一旨句,含有魁首、第一之意;而魁首、第一又都是古今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因此轉而以星擬人託祀,將其形象具體化為金身鬼面,右足踏魚鰲,左足踢北斗,右手執筆,左手拿金寶,形像取,「魁人蹺斗」而加以供奉。農曆七月七日為魁星爺聖誕,供品則以龍眼(狀元)、榛子(榜眼)、花生(探花)三果代表三元及第。

據說魁星爺生前滿腹經綸,每試必高中,但因長相奇醜,主考官在面試時,恐遭致議論,皆不予錄取,經過多次打擊、挫折、最後悲憤投水自殺,幸被鰲魚所救,將他載往天庭受玉帝敕封為「文魁星」,成為讀書人之守護神。民間雕塑魁星爺神像時便根據此典故,塑造麻臉,跛足,足踏鰲魚的魁星爺造型,而所謂「獨佔鰲頭」之語亦本之於此。

道德經71~81章

道德經71~81章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61~70章

道德經61~70章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
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
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道德經51~60章

道德經51~60章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
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道德經41~50章

道德經41~50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
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道德經31~40章

道德經31~40章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
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致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21~30章

道德經21~30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經1~20章

道德經1~20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
後相隨。
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
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
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
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
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
無知乎﹖生之畜之。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
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
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
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
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
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
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
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
樸﹔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
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
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太上老君清靜經

太上老君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
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註解 :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天與地之間,看起來好像就是空的,本來就沒有什麼形體可言。可是天地之間,雖沒有形體,卻能生育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之動植物,與無生命的沙土、石頭及許多多的物體。)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天與地的運轉,本來就沒有什麼感情存在可言,但是天與地之間卻又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他們不斷運轉。天與地之空間,卻又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他們不斷運轉。天與地之空間,它卻能養育萬物、滋潤萬物,使他們的生命能夠繼續成長。這的確是一個很奇妙的問題,連我也不知道怎樣去稱呼它!那麼乾脆勉強給它取一個名字 - 【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這個【道】的確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廣闊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道 - 有時候是清清淨淨的,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顯得非常混濁。有時候,有些地方就活動著。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靜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靜的,大地就顯得一片混濁。像天體的運轉是屬於流動之形,大地的本體是屬於靜止之物。)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男人是屬於清陽之體,女人是屬於濁陰之身,男人是表現外在的活動的,女人就表現內在的靜止的。因此清陽之氣是上昇的,濁陰之氣是下降的;如果萬物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麼萬物的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萬物本來的靈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而容易起了情慾之念,思想與行為便流於下體的末端...如果萬物之思想與行為流於下體末端,便有了陰陽交合。有了陰陽交合,便自然生長出種種輪迴的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清淨是污濁的源頭,如果水源在上游是清淨的,在下游就顯得污濁。活動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如一切的建築物都是由活動而來的,這就表示出 - 活動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只有清淨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常保清清靜靜 - 一切天地萬物就全部歸納在人的本性之中了。這就是學道的根本,可是每個人都忽視了。比如說人的元神,本來是喜好清靜的;可是都被後天的識神給擾亂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樣:本來也是喜歡清的,但是卻被貪念的慾望牽引去了。)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遣除這些貪念的慾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夠清淨。澄濾這個心性之後,我們的元神自然能夠清醒;這樣的話六種慾望自然不會帶來干擾。而三心毒素也自然而然的消滅,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這就是這個人的心性還沒有澄清,尚有一些慾望未除。如果能夠遣除這些慾望達到清靜的話,你去觀察你自己的心,連你自己的心也會感覺沒有了。)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你再往外看一切形體,這些形體,也不是形體了。就算是瞭望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也不是什麼物體了。這三種「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虛幻的話。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曠亳無一物了。)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
(能夠這樣的話,看到虛無的天空也是虛幻的;連這個虛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話,就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麼可以存在呢?本來一切都是假像。我們就連這些假像都不要執著,就是一片靜止的狀態了。心性的靜止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時候,慾望怎麼能夠生出來呢?)
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能夠達到貪念的慾望,完全不生出來的時候,就是達到真靜的工夫了。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後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真正。能夠守住真正常清常靜的人,他就是已經明白本心,識自本性的人。能夠達到明白本心,識自本性的人,無論在紛亂的場所,或在清靜的的場所,他都能夠時時保持清靜的心;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的場所,他都能夠時時保持清靜的心;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達到真正清靜之人就是已經漸漸邁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邁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稱的「得道」這名詞。可是雖稱為「得道」實在是沒有得到什麼,但是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蒼生,所以才舉個「得道」的名稱,作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詞。現在我講到這裡:如果你能夠領悟的人就可以普傳這至真至貴的聖賢大道了。)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另外...有上等智慧的人是沒有爭奪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沒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產生貪妄的爭奪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會說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說自己有德行,因為他是一位頑固執迷的人。所以一個頑固執迷的人,會常常說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來,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麼叫做道德的人。)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為什麼眾生不能邁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顆虛幻妄想心就已經驚擾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經驚擾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了。既然貪著一切有形的萬物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貪求-既然心性中產生不必要的貪求心靈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既然心靈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就會帶來憂愁的痛苦擾亂到自己的身心。擾亂自己的身心自然就犯下錯誤的行為,犯下錯誤的行為就會污辱自己的靈性,從此流浪在生死輪迴中;而且便要沉淪於茫茫苦海中,既然沉淪於茫茫苦海 – 那就會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而真正長久的大道是領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所以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那些經常身心保持清靜的人呀!)

十二歲君制化符

十二歲君制化符

一. 太歲:1 13 25 37 49 61 73 85 97歲◎相羊
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宜安奉太歲。此年行事易極端。勿參加興工動土儀式。如逢太歲,此年有喜事,則行事順利。太歲年不宜婚嫁。如犯必凶沒好結果。少變動謹慎保守。少與人衝突。

二. 太陽:2 14 26 38 50 62 74 86 98歲 ◎相馬
吉祥年。過去霉晦之事都被化解。一掃而空。運動順暢。正當光明之事都很容易成功。雖有財利,不宜冒險投機賭博,以免損耗錢財。太陽旺於夏。男人運程佳。女命防色狼、夫妻不和。

三. 喪門:3 15 27 39 51 63 75 87 99歲 ◎相蛇
不宜探視重病人及參加喪禮 (指凶死之人) 。老人喪禮宜參加可化解喪門星。此年六親必有喪事上門。
六親孝服、破財哀傷。家小病痛。宜制喪門星。小孩犯不宜參加喪禮。大人宜參加。

四. 太陰:4 16 28 40 52 64 76 88 100歲 ◎相龍
即太陰星。此年易招異性不和。太陰當權,陰盛陽衰,恐貴極反否,婦女應注意言行,勿驕縱逞強。不宜深夜子時後行夜路易出事,男人防美人計,防被女友拋棄。

五. 五鬼:5 17 29 41 53 65 77 89歲 ◎相兔
即官符星。閒事少管。勿貪花好酒,忌進賭場。易招官非爭訟。或小人暗算、怪病。官非損財。言談宜謹慎,易得罪人,宜制官符星。

六. 死符:6 18 30 42 54 66 78 90歲 ◎相虎
即是非星。不利喪家,不宜參加喪禮,避見屍體。易招官災列罰訴訟,受傷等。八字有羊刃沖則重,不利結黨合夥投資做生意。防偷盜勿探病重病。俗稱探病代人病。宜制死符星化解。

七. 歲破:7 19 31 43 55 67 79 91歲 ◎相牛
「太歲逢沖,有吉亦凶」主災愆纏綿,易生曲折而破財耗資。及財物被偷。官司、糾紛、疾病退票失信等事。忌動土修屋婚嫁。如當年結婚,次年離。輕則夫妻吵吵鬧鬧過一生。

八. 龍德:8 20 32 44 56 68 80 92歲 ◎相鼠
去年的霉運已經逍逝,財氣勝過去年。是得意的一年。諸凡迪吉,災非不作,猶如錦上添花,家庭圓滿。

九. 白虎:9 21 33 45 57 69 81 93歲 ◎相豬
宜制白虎星,即制血星。防意外傷害,如車禍等。
家中不和,朋友翻臉。或生病孝服。是非輿論誹謗,須任勞任怨,破財難免,多參加喜宴。不宜遠行,車船更當小心,八字羊刃逢沖大凶。

十. 福德:10 22 34 46 58 70 82 94歲 ◎相狗
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會有財進貴人助。宜惜福守規。多拜請招財童子、五路財神、吉祥星君等。惟凶星有卷舌,應注意言行,提防是非口舌。少人喪家,以免晦氣纏身。

十一. 天狗:11 23 35 47 59 71 83 95歲 ◎相雞
即竊盜星。不利遠行,少出遊。出外不宜鬧事,否則小人陷害。防盜匪、破財、血光、官訟等事。不要有金錢往來,會破財。遇事勿逞強輕舉妄動。宜制天狗星,尤其幼兒犯之,夜夜愛哭不眠也。

十二. 病符:12 24 36 48 60 72 84 96歲 ◎相猴
病符星君無孔不入,勿探病,有病之人遠離之。勿食婚喪喜事之物。防流行病。忌人病家探視。迴避祭儀。

關聖帝君戒淫經註解

關聖帝君戒淫經註解

自序

社會潮流日趨變態,尤以淫風為盛,因社交公開,家庭之中,男士每喜拈花惹草,自命風流;婦女紅杏外遇,自詡高尚。青年男女受洋風所染,好讀色情書刊而心搖,喜觀歡愛影劇而神飛,情難自禁,越軌頻傳,一旦難以結合,則悲劇屢生,不幸也哉!神聖人倫,淪為獸慾;又多不肖,凌辱婦女,奸淫無辜,其罪不赦,地獄色鬼最多,犯者豈可不猛省回頭乎! 

再觀通街鬧市,各種色情行業林立,有明目經營,有暗地銷魂者,雖官方嚴禁,而業者魔高,利慾薰心,不惜以身試法,好色之徒,又趨之若騖,流連忘返,不惜花錢傷身。不幸者染毒遺患,子孫受累,因而琴瑟失和,家庭破裂者多矣。新聞不斷,醜事連篇,妨害風化案件,琳琅滿目,甚且釀成命案,或因畸戀而遭殺身之禍,淫慾害人甚於洪水猛獸,由此可見一斑。古云:「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豈可不信乎!

關聖帝君戒淫經(註解)
帝君曰。
帝君說。
淫為萬惡之首。

嫖娼宿妓為淫,姦通別家婦女亦為淫。萬惡,指萬般惡事。首字,作第一件看。言世間惡事雖有萬般,總以淫人妻女,壞人名節,為第一件大惡。

孝乃百行之先。

善事父母曰孝。孝,順德也,即是侍親順親,事事順承得其歡心之謂。百行,指行百般善事。先,是宜先做此。言人生在世,總要先行孝順以報父母劬勞,其餘應做的百般善事,都可放在孝字後頭做。孔子孝經稱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一見能孝則功德極大,不孝則罪惡極大。論語學而第一篇,即言孝悌為人之根本。仙佛垂訓,第一條即是敦孝悌以重人倫,皆是千經萬典孝悌為先之明證。

淫人者。殺其三世。

凡妻女被人姦淫,是人間第一醜事。三世,指三輩人。淫人者,上則害其先人含羞於地府,中則害其父兄丈夫無面見人,下則害其兒女出頭無路。此等壞人名節,使人祖父子孫宗族,一齊受辱蒙恥,其罪大惡極,實較殺人之罪為甚。

一經敗露。醜態遍傳。

敗露,是通姦之事被人訪查出來也。醜態,不好之聲名也。遍傳者,有者報紙一登,各鄉各地有人傳此事,各縣市有人傳此事也。

父不以為女。夫不以為妻。子不以為母。

凡婦女犯淫,其父其夫其子,業已含羞蒙恥,無面見人,惟恐遮蔽不及,誰肯前來認女認妻認母呢?

甚至刀懸頸項。男女並亡。

凡淫人妻女,被人知覺,常演成兇殺案件,有者奸夫淫婦為此喪命。

拋尸露骨。辱及宗親。

兇案發生,人命既亡,必請官府來相驗,豈有不拋尸露骨之理?他人問是何族的人犯姦被殺?其宗族親戚亦無面目見人。

問誰家之女流。全無教誨。問誰氏之男子。竟類馬牛。

無教誨,是無家庭教育。類馬牛,是同於牛馬畜牲,不知禮義,不知羞恥。他人問是誰家之女,誰氏之男?一家一族,莫不含羞。

一或贈芍采蘭。兩情更密。

或摘芍藥花,或采蘭草花,暗地贈送情人,事甚周密,不令人知。

致使藥毒親夫。問成勦罪。

凡淫婦欲與姦夫長久相好,勢必暗買毒藥毒死親夫,一經罪證告發,官府必照例嚴辦,處以極刑,以懲淫亂之罪。

極刑定讞。魂散魄消。

殺人償命,淫罪不赦,法官審判,定讞死罪,一經判決,宣佈死刑,至此時候,無不魂飛魄散,難於超生。

父子悲號。母女抱痛。萬人笑罵。悔何及焉。

父母來到法場,見其兒女死於嚴刑,亦惟有悲痛號哭而已。還有千萬人或笑或罵,都說謀夫的淫婦姦夫,該當如此,雖有悔心,已無及矣。

而好淫者恬不知恥。

恬,安也。恥,愧恥也。言好淫的人,反以為安穩無事而不知愧恥。

本名教中人。甘為敗常亂俗。

讀書明理的人,乃名教中人。常,即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俗,是風俗。言讀書明理的人,也有知法犯法,姦淫別家婦女,甘願去做傷風敗俗的事。

或兄佔弟媳。弟姦兄嫂。

弟的婦人為弟媳,兄的妻子為兄嫂。強取曰佔,私淫曰姦。若為兄強取弟媳,為弟私淫兄妻,此等弟兄,真是名教中罪人。

或叔因姪婦而起貪心。姪以嬸娘而成苟合。

或亂倫,或無禮之配合,皆為苟合。或叔見姪媳貌美,心起邪念而去姦淫。或姪見叔娘貌美,設法去成苟合,皆是衣冠中禽獸。

兩下歡娛。只顧眼前快活。

歡,是喜。娛,是樂。快活,是安逸。言男女以得通姦淫,兩人歡樂,然只知有眼前的安逸,全不顧後來的破敗。

半生潦倒。那知身後傾頹。

半生,半世也。潦倒,事機不順也。傾,敗也。頹,墮也。言好淫的人,常至身敗名裂,生前半世既不順遂,及至身後,子孫亦必家敗人亡。

不是斷絕香煙。便是流為乞丐。

子孫為老人的香爐腳,絕了子孫,即是斷了香煙。化糧乞食為乞丐。好淫者即有後人,亦必流為乞丐。

不是妻女酬償。便是子孫落魄。

酬償,還債也。言好淫的人,自己妻女,必定替他還淫賬,甘受別人姦淫也。落魄,即時衰運退,事事破敗,而落魂喪膽之謂也。

孤墳野鬼。孰化紙錢。

人死曰鬼,封土為墳。好淫之人既死在他鄉,埋在荒山,成了孤墳野鬼,那個人來與他燒錢挂紙?

浪子輕狂。孰施菜飯。

言輕狂子弟,浪蕩好淫,必多絕後,生辰年節,那個來與他獻菜飯?

言念及此。能不悲哉。

言,說也。念,想也。帝君說到此處,想到此處,亦十分替人悲傷。

更有作苦田家。身成佻達。

田家,是耕農的人戶。佻達,是輕薄不耐勞苦的意思。言士子而外,莊塚人戶子弟,亦養成輕浮的習氣,不肯勞身下苦。

不思孝親敬長。反來鑽穴踰牆。

不思,不想也。親,父母也。長,是長輩。穴,孔也。鑽穴,是將牆壁鑽穿,成大眼小孔,偷看鄰家婦女。踰,越也。甚有翻越過牆,淫人婦女者。言輕薄子弟,不講孝悌二字,反去做些姦盜邪淫的事。

南畝東郊。變為枯槁。

南畝,是南邊田。東郊,是東邊地。變,改變也。枯槁,禾苗不畏而死的意思。言處處禾苗,因無人鏟草施肥,先茂盛者,後亦變成乾枯而死也。

秦樓楚館。莫問春秋。

秦樓,是秦國的樓臺。楚館,是楚國的館舍,均是住藏娼妓之地。言農家子弟迷於花街柳巷,久而忘返,不知有春有秋也。

賣祖業而債償風流。父母之供給盡廢。

廢,罷休也。供給,即供養父母的養膳穀米也。債,賬也。風流債,即因相交娼妓花費銀錢,借來的賬債也。欠債既多,只得將祖業賣盡,遂致父母的養膳穀米一齊罷休。

當嫁奩而醉飽朝夕。兒女之煙火久虛。

當,抵押銀錢也。嫁奩,妻子陪嫁的衣服首飾也。因日夜在娼家醉酒飽食,早將嫁奩當盡,遂使家內斷絕火煙,無米下鍋,兒女亦從此受凍餓。

床頭金盡。孽病隨身。

床頭,枕邊也。金盡,是將銀錢用完也。孽病,是在娼家染到梅毒、淋病,或色慾過度,得吐血枯癆等病,跟隨其身。此為自作之孽,故曰孽病。

倒臥街前。親朋掩鼻。

好淫者既因宿娼,染起毒瘡冤孽等病,那時娼妓拒絕往來,揮之門外,又不能行,只得倒臥街前,穢氣難聞,親戚朋友過往此地,個個都掩鼻。

命延片刻。故舊酸心。

命,人之性命。延,留也。片刻,不到半個時辰也。故舊,多年的親戚朋友也。酸心,傷悲之意。言好淫者,雖性命稍留片刻未死,故舊見之,莫不替他傷心。

遙憶當年。何堪回首。

遙,遠也。憶,追想也。當年,前曰也。何堪,不忍也。回首,掉頭也。言由此時追想當年未遭惡報之時,是何等快樂,真有不忍掉頭相顧者。

如此下落。勿庸嘆息。

如此,這樣也。下落,下臺也。無庸,不必也。言好淫者遭了惡報這樣下臺,也是該當的,不必為他嘆氣而憐恤之。

他如良工巧匠。應守規模。

工、匠,都指手藝人。如各種工業技術人員之類。良,精美也。巧,奇妙也。規模,規矩法度也。言學有技術的人,理當守其老師所傳的規矩法度,萬不可去貪淫好色。

或師訓不遵。暗許棧宿之約。友言弗聽。頓懷月下之歡。

師訓,教技術的師傅,原教徒弟莫貪淫好色。不遵,不依從也。暗許,是暗地邀約他家婦女客棧或旅社會面以便姦宿。朋友勸他莫貪淫,他也不聽,偏要從月光之下,去勾引別家婦女。

任爾俊女嬌娥。難逃鐵網。管他花容月貌。放下金鉤。

俊女,是俊秀的女子。嬌娥,是嬌嫩的婦人。花容,是容貌好看如花。月貌,是容貌粉白如月。鐵網,是鐵絲做成的網,網著禽獸走不脫。金鉤,是銅鐵打成的鉤,鉤著魚鱉走不去。言貞節婦女,多被風流漢,或設巧計網羅,或用銀錢鉤引,常有落其圈套,被污辱而壞名節者,言念及此,令人切齒痛恨。

少婦含羞。有意懸樑自縊。紅顏被辱。甘心跳水投河。

少年婦人為少婦,少年女子面搽紅粉為紅顏。一旦被人污辱,壞了名節,無臉見人,常有懸樑吊死,投水淹死,避人笑罵而已。

惡氣難消。轉向鬼門哭訴。冤魂不散。竟來地府呈詞。

哭訴,哭泣告訴也。呈詞,投呈告狀也。鬼門,陰司的關口也。地府,冥王的衙門也。言婦女被人污辱含羞而死,死不甘心,其滿腹冤情,始而結成一種怨氣,繼而變成一種惡氣,必欲變為厲鬼,活捉姦夫以雪其恨。若不泣訴於鬼門,呈詞於地府,求冥王許其報怨,這口惡氣,如何能消!這段冤情,如何能白?似此冤鬼報仇,或使姦夫自縊自殺,或擊殺姦夫使他七孔流血而死,此等案證,多見於歷代科場異聞錄中。

五殿森羅。法不容緩。

五殿,陰司第五的衙門也。森羅,指閻羅王的法律極其森嚴也。言犯淫之人死到陰曹,閻王即照萬惡淫為首之罪斥之,決不徇情,焉能寬緩一刻。

銅錘鐵鍘。血肉淋漓。劍樹刀山。形神零落。

以銅為錘,將身體打爛,以鐵為鍘,將身子鍘斷,其血肉豈有不淋漓拋散之理。甚或拋於劍樹,投於刀山,其形骸將必飄零於地獄,神氣將必墮落於苦海也。好淫者,如此結局,豈不可憐!

一念之差。終身莫贖。

差,錯也。贖,將物買轉來也。終身,平生也。言當初起錯了一個念頭去犯淫,遂至一生不能買贖前愆,而逃地獄的惡報。

彼其之子。情何以堪。

彼其之子,指這個人。言這等色鬼到這個時候,其情怎麼想得開,其心怎麼悔得轉?

所恨者。貿易江湖。揮金如土。

貿易,是做生意。言最可恨者,是在三江五湖貿易的人,好淫通嫖,用金銀如用糞土一樣。

挾妓女以調情。那計更長夜短。

妓,是賣娼的婦女。言以手摟著娼妓,借飲酒歡笑以調其淫蕩之情,日夜流連不歸,即不暇計其夜之長短也。

戀風花而快意。渾忘月落烏啼。

戀,貪戀而不捨也。風花,風中之花,動態迷人,令人起貪淫之心。月亮落土,烏鴉啼聲,是天色將明之候。言只知春眠風月,貪戀塵女為快樂,忘卻天色將明,猶不肯分散。

久別家鄰。魚書鮮寄。長依遠地。雁信難通。

魚書,古人有借魚腹以傳書者。雁信,以家信繫於雁足,傳回家鄉,是漢朝蘇武的事。言貿易在他鄉遠地,迷戀妓女,不問時日之長久,亦不寄信回家也。

水敗先天。服藥而藥弗效。病成後悔。求神而神不靈。

先天腎水精髓,既因貪淫好色而敗盡,勢必至形容枯槁,病成不治,服藥不效,此時纔悔,縱求神許願也是枉然的。

哭向天涯。孰來顧盼。

天涯,猶云遠在天邊也。顧盼,有人來看望也。言此時染病在身,雖對天涯而涕哭,有誰人來看望你呢?

死作他鄉之鬼。終為異域之魂。

既死於他鄉異地,其魂其鬼,必久留於異域而不歸。域,亦地也。

千里河山。誰憐枯骨。一堆荒草。莫覓親朋。

一架枯骨,既葬於千里之外,誰人來憐恤他,送他還鄉?其墳只有一堆青草而已,既無親朋來看望他,又找誰人來憐恤他,給他燒錢挂紙,並禁止牛馬踐踏其墳?覓,找尋也。

報應昭彰。絲毫不爽。

昭彰,明也,言報應十分顯然,一絲一毫不會差錯。

吾也。叮嚀誥誡。囑望四民。

吾,我也,即帝君。叮嚀,諄切之意。誥誡,曉諭也。四民,是士農工商。言囑爾等改過遷善,切莫好淫。

果能涵養心性。不犯邪淫。

果,決斷也。涵,有如水浸潤之意。言果能以仁義道德調養其心性,不為色慾所迷,自然不犯邪淫首惡。

則詩禮傳家。倉箱有慶。名成利就。壽考維祺。

並能以詩書禮樂傳為家法,教訓子孫苦讀勤耕,一則千倉萬箱可以致富,一則功成名立,得享福壽。壽考,是壽高。維祺,是福厚。

門楣煥彩。居然富貴之家。

門楣,門上橫枋也。煥彩,是有金字匾額,光彩可觀,居然是富貴氣象。

閭里增光。不愧棟樑之器。

閭里,是族鄰的門閭里巷。棟樑,是做大官的人,好比國家的棟樑一般。里中有此等人,家家沾光,無上光榮。不愧,是配得住。

庭前生瑞草。蘭桂騰芳。

庭前,階前也。瑞草,即香草。言蘭草桂花滿庭,俱有香氣,惟富貴之家有此氣象。

戶外起祥煙。椿萱並茂。

祥煙,是吉祥之氣。椿榮比父在,萱茂比母存。言父母雙全在,戶外常有祥瑞之氣繚繞也。

推原其故。半由戒中來。

推,考查也。言考查其原故,多半是不犯邪淫中的人,其來由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而古來好淫之輩。亦不乏人。

不乏,不少也。言自古以來不乏貪淫好色的人。

夏桀無道。寵妹喜而敗壞江山。商紂不仁。愛妲己而摧殘社稷。

夏桀,是夏朝的的桀王。妹喜,即桀王的妃子。商紂,是商朝的紂王。妲己,即紂王的妃子。江山、社稷,天下之別名也。言桀紂俱因貪迷女色而喪失天下。

齊莊公因棠姜廢命。慘不可言。陳靈公為夏氏亡身。醜不堪問。

莊公,是齊國之君。棠姜,即齊臣棠公之妻。齊莊因淫棠姜而被弒。靈公,是陳國之君。夏氏,即陳臣夏徵舒之母。陳靈因淫夏氏而被弒,其情慘、其名醜,均不堪問也。

其餘新臺牆茨。濮上桑間讀其詩。未有不指為禽獸。

邶風新臺之詩,是刺衛宣公父納子媳。鄘風牆茨之詩,是刺公子頭姦通國母。又衛國濮水之上,有地名桑間,其俗淫亂,不知禮義,實與禽獸無異,故讀是詩者,莫不指為行同禽獸也。

往事堪追。一至於此。

往事,指以上桀紂齊陳已過之事。言其好淫至於行同禽獸,皆可追想也。

且吾在漢室。寸心可白。

帝君言我為漢臣,一心匡扶漢室,我的心事,無論一寸一分,無不可以表白於天下。

秉燭待旦。無意曹瞞。

旦,天明也。帝君言昔年保著皇嫂同行,被曹營攔住,曹操意想離間我君臣,用一間房屋,將我叔嫂關閉一室,欲使我叔嫂亂倫而背皇叔。我乃不肯安寢,秉起燭火坐觀春秋,等待天亮,以我無意於曹瞞,故不肯中其奸計也。

斬將奪關。尋兄護嫂。

其後辭了曹營,過五關、斬六將,保護皇嫂去尋兄長皇叔,即是我一心為漢的情形。

柳下惠坐懷不亂。何等清高。魯仲連閉門不納。何等意義。

柳下惠,是列國時的聖人。當年遇一女子來奔,坐在他懷內,他的心不妄動,其清高難比。魯仲連,是戰國時的賢人,當年遇一婦,因夜雨屋漏來借屋躲雨,他竟把門閉了,不肯收留,其意氣難比。

吾願少年英俊。保重丹田。

英俊,即英雄俊傑有才的人。但此等少年,多因好色而損壽,故帝君願有才的人,定要保其丹田以養精神。丹田,即是精神藏蓄之處在臍下一寸許。

不為色慾所傷。壽期耄耋。不為裙釵所誤。德被兒孫。

色慾,指好色的私慾。古人稱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傷身,人若不為色慾所傷,自可望有八十九十及百年的上壽。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皆是壽高的人。裙釵,指穿羅裙戴金釵的美女。誤,指男子誤入色坑被他迷惑,犯了首惡,子孫不昌。人若不被裙釵所迷,其陰德極大,必能被及後人,使子子孫孫皆昌達。

入不聞寡婦之悲。天長地久。出不見鰥夫之慘。鶴髮童顏。

人既不傷於色慾,其男女必皆同於天長地久而享上壽,自然入其門,不聞有傷心之寡婦。即其男子出外,亦不見有情慘的鰥夫。又上壽的人,髮白同於白鶴,故曰鶴髮。然其臉上顏色則仍紅潤,如兒童的臉,故曰童顏。

一室太和。不知老之將至。

一室,一家也。一家之中,男女皆無病無痛,有福有壽,只覺其和氣致祥,老人安樂,故老人亦不覺其老之將至也。

夫知弟者莫若師。知子者莫若父。

弟,是學生。師,是老師。學生的性情,惟老師知道的。兒子的嗜好,惟父親知得明確。

吾見為人師者。讀書而外。決不教以保身之學。

保身之學,即保重丹田不迷女色之學也。我見為人師者,除教學生讀書而外,並不教他戒淫以保其身,實屬可惜。

或因子弟聰明。聽其飛揚浮躁。

飛揚浮躁,是輕狂的子弟。趾高氣揚,浮氣未脫。此等學生,本宜諄諄誥誡以歸厚重,奈何因子弟聰明伶俐,姑息不教,遂聽其輕浮而不加管束也。

或因東家愛惜。任他蝶戲蜂狂。

東家,東主也,家長也。愛惜,是護短的意思。蝶戲蜂狂去採花,是言輕狂子弟去走花街柳巷。因家長愛其子弟,遂任他狂妄好淫,不肯認真教戒他。

情竇初開。天良漸失。

情竇,是生情慾的孔竅。初開,是初被人引誘,興起好色的念頭也。既起好色的念頭,遂不顧壞人名節,淫人妻女,而喪失其天理良心也。

本是玉堂人物。弄成邪僻兒郎。

玉堂,是翰林的衙門。邪僻,是邪淫偏僻的事。言英俊子弟,本是一個翰林的人品,忽因貪淫好色,誤其前程,遂變成一個貪花浪子,以終其身。

無論磊落奇才。一定功名偃蹇。

磊落,是開通出眾的意思。奇才,是奇異的才學。偃蹇,是遇事陰錯陽差,謀為不順遂的意思。言子弟雖有奇才,一犯邪淫,事業、功名定不順遂。

庸師之過。害人不淺。

庸,俗也。言鄙俗的師長,不以保身之學教子弟,聽子弟好淫而誤功名,皆庸俗師長之過也,其為害於人,豈淺鮮也哉。

吾又見為人父者。溺愛不明。慢加懲責。

溺愛是過於姑息也。慢,是怠慢遲緩之意。懲責,是訓戒打罵之意。帝君言常見為父的人,見理不明,每每姑息子弟,遇子弟有過失當加懲責,反遲緩而不貢之,非溺愛不明而何?

稍有一知半解,逢人便說佳兒。些微薄技片長。到處爭誇令子。

一知半解,是略知一二之意。薄技,是淺薄的手藝。片長,是有一點長處。佳兒令子,均是好子女。言子弟稍有一點好處,遂在外面逢人便誇獎,顯他有好的後代。

不是成家之器。視為席上之珍。

器,是動用的器皿。席珍,是席上擺的珍珠美玉。言這個兒子,不是守成家的器皿,他偏當作席上的珍寶,溺愛而姑息之。

從此蕩檢踰閑。越禮犯分。

檢,是檢查子弟的行為。閑,是防閑子女的過失。禮,是分別男女內外的禮節。分,是綱常倫紀的名分。蕩踰越犯四字,均是不依規矩禮法之意。

習就一身輕薄。尼姑寡婦任意酣眠。

尼姑,是出家的女和尚。寡婦,是守孀的寡母子。言子弟一身習慣的,盡是輕狂刻薄的氣習,任意去鉤引尼姑寡婦,貪圖與他同眠取樂。

裝成滿口糊言。柳巷花街隨心喜悅。

故意裝瘋賣傻,口中盡說糊塗言語,無論花街柳巷,隨其心之所喜,任意去遊蕩。

謂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

夫子,指其父親。正,正路也。未出於正,是未走正路。言其父教他走正路,他反說他父親亦未走正路,全不聽其教訓。

忍氣吞聲。如何結局。

結局,是下臺。言為父者素來姑息兒女,事事護短,將兒女的性情養壞了,今以正路教兒子,兒子反以惡言抵觸他,惟有忍氣吞聲而已,似此如何下臺!

吾思名山大川。何地無高明之客。

名山,是出名的山。大川,是極大的河。帝君言我想這些地方,都有識見很高明的客人。

而談及戒淫一事。鮮有不以為難者。何也。

鮮,少也。言說到戒淫這一件事,人多以為困難,不以為難者實少。究竟是何原故?

大抵意馬難拴。久被塵緣牽罣。心猿未鎖。卻為色界羈纏。

意馬心猿,是比人三心二意,胡思亂想,如馬亂跑,拴之不住,如猿亂跳,鎖之不了,大半是久為塵世的孽緣所牽罣,世界的美色所羈纏,故覺得難於挽回。

利害未分。執迷不悟。

言好淫者當其報應未來,尚不知分別利害,任意胡為,及至入了迷途,有人勸戒他,反固執己見而不知悔悟。

豈知芙蓉白面。困了無數英雄。且看美艷紅妝。傷了許多豪傑。

芙蓉白面,是女人面白好看如芙蓉花。美艷紅妝,是女人艷妝,搽了胭脂紅粉愈覺好看。英雄豪傑,俱是大有才能的人,其所以誤前程者,實被美色所困所傷,舉天下不知凡幾?

戒之戒之禍伊胡底。

戒之戒之,猶云一定要戒的口氣,如不戒而犯之,其惹禍招災,何時得止息?胡,何也。底,止也。

天下紛紛倫類不一。

天下之人,紛紛甚眾,其等倫,其類數,不能一樣。

也有少孤失怙。削髮為僧。

怙,恃也。幼而無父曰孤,即無所仗恃,只得削髮入廟為僧,仗恃神靈保佑。

也有學道名山。離塵脫俗。

又有看破紅塵,不願與俗人同居。只得訪尋名山,學煉仙道以求長生。

理應心如鐵石。緊閉禪關。

既為僧道,理當心如鐵石之堅,緊閉禪堂的門戶,不與婦女往來。

何期飲酒茹葷。私破從前齋戒。

僧道重齋戒原不可飲酒茹葷,何以一旦破了齋戒,此事出人意外,真令人不可解。

顛鸞倒鳳。圖快今日心胸。

鸞鳳二鳥不亂配,可比婦女不亂偶。今遇僧道好淫勾引良家婦女,或謀夫、或私奔,折配亂偶,有如顛鸞倒鳳一般,其心只圖一時快活而已。

污穢蓮池。天神惱怒。

蓮池,是廟中蓮花池,乃清淨之地,今被僧道在此姦淫,一定將清淨聖地污穢了,天神豈有不惱怒嗎?

打入孽海。永墮沉淪。

孽海,苦海也。永,長久也。墮,落也。沉淪,淹沒也。言僧道既把蓮池污穢,天神必將此人打入地獄苦海中,長久沒溺而不得超生。

地獄門前僧道多。豈虛語哉。豈不信然乎哉。

地獄,是地府的牢獄。古云地獄門前受罪者,多係僧道輩,其語既非虛言,其事更覺可信。

晚近以來。洋風新潮。凌襲中土。

晚近,最近幾年。洋風,西洋輕浮的風氣。新潮,時髦的玩意,好像新來的潮流。凌襲,侵襲。中土,中國土地。言近年來,西洋輕浮放蕩的不良風氣,吹襲到中國,讓我們受了甚大損害。

男女變相。衣冠怪異。廉恥盡拋。

變相,形態不同。怪異,即不倫不類之奇裝異服。言男女把忠厚貞淑本相變換,身穿奇裝異服,人不像人,將面子羞恥之心置之不顧。

有以暴露招搖。亂愛種孽。未婚失貞者。

招搖,不穩重,搖晃過市。亂愛,不正當的愛情,男女亂交朋友,玩樂為常,以至於亂。種孽,結下孽種,如未婚已先懷孕,或輩份不配,但已越軌藍田種玉,皆是造孽緣,往往產生無限的不幸。失貞,男女失去童貞。言穿著暴露衣服,炫耀自己肉體,或倫常不顯,亂談情愛,及尚未結婚,即已發生越禮關係,失去了清白貞貴身體。

或經營百業。耍千奇花招。

百業,各種行業。耍,變化。千奇,即千奇百怪,形形色色。花招,讓人眼花潦亂之招數。言現代有許多人經營各種行業,不以正當手段賺錢,卻耍一些花樣,所謂吊羊頭賣狗肉,外面招牌明亮,暗地裏經營著變相的色情花招,下流至極。

明現春光妖浪。暗藏誨淫迷渦。多少志士淪落其間。無盡學子遊蕩忘返。

春光,迷人笑容。妖浪,妖嬌秋波。誨淫,引誘人淫亂。言經營變相的淫業商店,表面裝設著五顏十色,美女雲集,現出妖嬌媚態,欲陷人於巨浪漩渦下,暗地裏藏著引人淫亂漩渦,害人不淺。不知多少有意志有前途的人士沉淪墮落在那裏。也把許多青年學生引誘,遊蕩於風花雪月場所,不知讀書向學,犯淫且又不孝之至。

萬商可營。淫業孽重。阿鼻慘刑嚴罰。子孫惡報臭名不斷。

萬商,各種商業生意。淫業,經營賣淫事業。阿鼻,即阿鼻地獄。言什麼生意都可做,獨經營淫業萬不可做,否則罪孽深重。死後必被禁在阿鼻地獄受盡嚴刑,子孫必受到惡報,人問起你祖先作何事業,若答經營淫窟,一定是臭名沖天,貽羞萬年的。

莫謂徜徉銷魂。尋歡可樂。

徜徉,放蕩自如。銷魂,靈魂迷亂。尋歡,尋找刺激歡樂。言勿說放浪形骸,被女色迷惑,到處尋找刺激歡樂,自鳴得意。

縱以銀錢交易。靈性難免污穢。雖無旁觀耳目。暗室自感虧心。

交易,買賣。靈性,靈魂本性。污穢,不清潔。暗室,背地裏。言雖然尋歡探艷,是以金錢買賣,可是自己靈光已蒙塵垢沾污,雖然旁邊沒有外人觀看,暗地裏也會感到不安與難以見人。

邪思既起。惡念滋生。身家喪失清白。心田毒苗生根。

邪思,不正的思潮。滋生,繁殖也。身家,本身與家庭。心田,即心地、靈山。毒苗,有毒素的業樹罪苗。言淫思既起,邪惡念頭隨著發生,理智一失,亂倫敗德之事敢為,身體與家庭無形中失去了清白潔譽。也種下了不淨含毒的惡樹生根,遺傳給後代。

萬世孽業從此糾纏。累劫輪迴無休矣。

萬世,生生世世。糾纏,纏身不放。累劫,即歷經多少劫難。言生生世世的罪業,從此隨身不放;不論經過多少次災劫,一次再一次輪迴受到報應,多可怕啊!

幸而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猶幸誤入迷途,行走不遠,心中即明白了,始知昨曰所走的皆非正路,要今日另走正路纔是道理。

有志聖賢。改過不吝。

吝,慳吝也,怠惰也。聖賢教人以改過為先,如於改過一事,不怠惰,不慳吝的是有志聖賢了。

則彌天之罪。一悔便消。

彌天,滿天也。言雖有滿天的大罪,只要肯悔過自新,即能消除罪案。

倘畏難苟安。一日便深一日。知味不舍。今年緩在明年。

倘以改過為難,偷安度曰,則其罪必一日深過一日。既已知淫慾中無甚趣味,而又不肯舍棄。即有人勸他今年急速改悔,他偏說我要等待明年再來。

百折不回。身猶未了。一棺長蓋。除死方休。

言好淫者雖遇百般挫折,猶不肯回心轉意,其身仍然貪迷淫色,除非死期已到,一棺長蓋,又豈肯罷休?長蓋,是永遠蓋於棺木之中,不能復活也。

惡名永傳。千古流為話柄。

惡名。不好的臭名也。話柄,話把柄也。言其惡名越傳越遠,如水之長流不息也。千古,即千年。

惡跡難掩。四方播為美談。

惡跡,淫惡的事實也。難掩,難於遮蓋也。言東西南北四方的人,俱將此淫惡事實,當作美好的新聞,而談論不休也。

生兒不像賢。不如無後之為快。

言所生的兒不像其父有賢德,此等不肖之子,只知貪淫好色,喪敗祖宗之德,常常令人憂氣,不如無此後人,反覺暢快也。

無如江河易改。本性難移。

本性,是生成的習性。難移,難於改變也。言江河猶有變遷改流之時,獨此生成的惡性難於改移。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酒在壺中,原不能醉人,因人自己好酒貪杯而醉,非自醉而何?別家美色婦女,本未來纏迷人,因人自己好色貪淫,去勾引婦女來迷,你非自迷而何?

吾也現身說法。望爾革故鼎新。

帝君言我今顯化身說法語,無非望你眾百姓改革好淫的故態,而自新其德,做個新民。

如遵聖訓是行。吾當保爾箕疇五福。

帝君言人以此經訓戒他人,或以此經自己遵行,我當保爾享箕疇之五福。箕疇,即箕子所講的洪範九疇也。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如其不支不蔓。吾當保爾頌祝三多。

支,離也。蔓,延遠也。如能遵守此經而時刻不支離,或不拋棄此經而朝夕必讀,我當保你受三多之祝,多福、多壽、多男子,謂之三多,是華封人祝堯之語。

如其美玉無瑕。定許天台接引。

美玉,是好玉石,無瑕是無瑕疵破綻。天臺,是仙人所居之地。言世間男女如不犯淫,即是無瑕美玉,到功德圓滿,當保有仙佛來接引他同登極樂。

如其潔清自好。定許地府來迎。

潔清,是如水之潔淨清白也。自好,是自己以好善去惡為心也,言此等人死到地府,而各殿冥王必下位相迎。

水火刀兵。全家盡免。蟲蝗瘟疫。一概潛消。

潛消,暗地消滅也。言遵行此經的人,能免水火刀兵一切劫運,即蟲蝗瘟疫等災,亦一齊消滅。

回顧好色狂徒。

回顧,掉頭看也。狂徒,即好淫的狂妄子弟。

眼瞎耳聾。定是前生孽重。

孽,罪孽也。前生,頭一世也。眼不能視曰瞎子,耳不能聽曰聾子。言這等人因前世罪惡太重,故今生纔受眼瞎耳聾之報。

足跛手斷。必然隔世冤深。

言前世冤孽深重,故今世為殘廢人。

冷廟淒涼。無衣無食。破窯慘淡。受飢受寒。

不只如此,且身無坐落,日食難度,只得借冷廟安身,破窯駐足,受盡無限苦楚,謂非前世好淫之果報乎?

窮極無聊。何由懺悔。

窮極,是窮困到底。無聊,是不聊生的意思。懺悔,是懺罪悔過也。言人到此地步,實受前世之報,或受祖輩遺孽,欲悔不能,又從何而懺呢?

汝等生長中邦。不類蠻夷。

汝等,你們也。不類,不像也。中邦,是中國。蠻夷,是指不知倫理道德地方。言你們既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不可像那野蠻地方的人不知禮義!

何不以此為鑑。返樸歸真。

鑑,鏡子也。樸,是純樸。真,是正道。言你們何不以這等人作鏡子照,返於純樸而歸於正道!

言這藥石。亦當奉為準繩。

藥石,是醫病的物品。準繩,是工匠作為平直的器具。言此戒淫經,句句是良言,可以醫人好淫心病,有如平直的準繩。

字字珠璣。豈可置之高閣。

珠璣,是珠珍瑪瑙之類,極其貴重之物。置,收藏也。高閣,是高大的空樓,無事無人走。言此戒淫經,字字貴重,若珠璣然,有益身心,豈可視為無用,藏在空樓而不口誦心維呢?

吾也不才。臨壇垂訓。喚醒迷人。

垂,留也。帝君說我雖無才學,今到鸞壇批留此戒淫經以訓示世人,無非欲借此良言,喚醒天下迷於女色的人,急早回頭。

如有佩服誌心。吾當增福延壽。

帶在身邊曰佩服。牢記心裏曰誌心。言如有人將戒淫經帶在身邊,謹記在心,時刻不離,我當保護他,與他增添福慧,延長他的壽算。

如有口講指畫。吾當削罪消愆。

言如有人口講戒淫經與人聽,手指戒淫經與人看。即其人以前犯淫,有罪過、有冤愆,我能將簿上的罪愆,一齊削去,消滅無存,開其自新之路。

如不以吾為妄談。吾在靈霄感激。

妄談,無稽之談也。靈霄,帝君所居殿名,帝君言你們眾人,如不以我說的戒淫經為無稽之談,我在靈霄寶殿,也感激你們。

如不以吾為邪說。吾在金闕彌縫。

邪說,是不正之說。金闕,是上帝所居殿名。彌縫,是彌補過失。言你們若不把我的戒淫經當作邪說,上帝即因人心不好,故頻施劫運,我在金闕之上,必當替你們彌縫過失,減免劫難。

或立意不甚精詳。還望才人校正。

言戒淫經中,所立的意思,或有不精細,不詳明處,還望有才學的人,替我校對改正,使歸盡善盡美。

或措詞未盡純粹。更祈名士批評。

措詞,是經中所造的句法字法,或有未盡純熟雅粹,更祈遠近馳名的文人學士,替我批評出來,並祈代為改正,亦使歸盡善盡美。

嗟爾世人。朝夕焚香。誦吾桃園經卷。晨昏頂禮。讀吾血心諭文。

早為朝,晚為夕。早又為晨,晚又為昏。帝君嘆你們世上的百姓,或焚起清香,或頂敬行禮,唸我桃園經卷,讀我心血諭文,其向善之心實屬可取。

汝既能敬吾為神明。吾敢不以汝為赤子。

初生之小兒為赤子,時刻要人保護。世人既頂敬我為神明,我豈敢不保護你們如赤子。

汝既想脫離苦海。就該斬斷邪魔。

淫惡的報應極其慘苦,故曰苦海。脫離,逃脫也。邪魔,謂人心迷於酒色,如被妖魔纏繞一般。言你們既想逃脫苦海,須將妄念邪魔斬斷,不可再被他纏。

汝既思克蓋前愆。就該消除孽障。

前愆,是前世與前日的過愆。克蓋,掩蓋也。孽障,是罪孽重大如屏障,能夠遮蔽人的善心。消除,消滅也。言你們既能夠想將以前的過愆一齊遮掩蓋,就該趕緊戒淫,多積善功,消除已往的罪孽障礙。

汝不聽吾相勸。吾亦無可如何。

言我既以好言諄諄勸誡汝等,你反不聽我勸,我又其奈你何。

刀山任爾滾。油鍋任爾烹。血河任爾坐。鐵水任爾吞。

一旦惡報臨頭,冥王命鬼卒將你拋刀山上,任你去亂滾。投爾油鍋中,任你去受烹。或以血河淹你身,使你去受凍受腥臭。或以鐵水灌你口,使你肝腸肚肺如在滾油鍋內熬煎一般,都任你去受這些苦楚。|

那時。纔想讀吾戒淫經。怕的不能出火坑。那時纔想讀吾戒淫訓。怕的不能上天庭。

火坑,指在刀山油鍋受罪,如在火坑一般。不能出火坑,言此時雖想讀戒淫經,亦不能挽回也。天庭,指無罪的人死登極樂世界,如上天堂一般。不能上天庭,言此時雖想讀戒淫訓,亦不能超昇也。

吾在靈霄怕爾恨。你在地獄受慘刑。

帝君言你們在地獄受百般慘刑,我在靈霄殿中,還怕你恨我不早些勸你。

要脫不得脫。要行不得行。改也改不及。悔也悔不贏。

言既在地獄受罪,此時想逃也逃不脫,想走也走不開,事到如此,欲改也改不及,欲悔也悔不贏了。

受盡諸般苦。發放變畜生。披毛又戴角。鳥獸與同群。

言在地獄之中,受盡各樣刑罰苦楚,然後發放出來變畜生,或披毛,或戴角,與飛禽走獸之類為伍。

依然刀下死。鍋煎並火焚。何時纔了結。始得轉人身。

依然,是仍舊的意思。言既為禽獸,仍舊是死於刀下,或受鍋煎,或受火焚,罪案何時了結,始得變人。

一失人身萬劫難。何如修積上雲端。

言人知過不改,一旦失了人身,萬劫難受,不得即變為人,何如修善積德,猶可以上天堂而入雲端。

前車既敗後車戒。方是長生不老丹。

前車,是前面走的車子。敗,跌壞了。後車,後面來的車子。戒,謹慎也。言人如能借以前好淫的人,無不喪身敗家為戒,猶後車之戒前車,即可以添福添壽,如同服了長生不老的仙丹了。

曩者飛鸞顯化。疑信相參。

曩者,昔日。言昔日有人設鸞堂,借飛舞鸞筆降諭,顯化世人,無如世人疑信參半,信者少而不信者多。

故爾劫遲頻臨。干戈擾攘。乾坤倒置。兆姓貽殃。

劫運,指水火瘟疫各種劫運。頻臨,常來也。又有刀兵劫運擾亂天下,遂致乾坤顛倒,千百萬人民,一齊遭殃受害,豈不可慘。兆,百萬也。貽,遺也。謂遺留殃害於民也。

燈燭輝煌。到處開壇闡教。城鄰踴躍。各團諷懺禮經。

輝煌,是燈燭光明也。開壇,是設起鸞壇。闡教,是講明教化之理。言因劫運屢降,無論城鄉的人,莫不踴躍出錢,設壇建醮,以求挽回劫運。

無非亡羊補牢。挽回天意。

夫開壇闡教,無非求挽回天意,亦猶畜羊之家,亡失羊子,事後補牢,以盡人事而已。

吾也不辭苦口說法度人。

帝君言我不辭勞苦,以口講說經典禮法,無非借此超度世人回心向善而已。

如有視為具文。立見災殃並至。

具,備也,僅足以備數而不關緊要也。言有視此戒淫經為不關緊要之文,阻人信從,則災害禍殃立見齊來,方可以儆其妄。

如有指為荒謬。立見霹靂分身。

荒謬,是無憑也。言人指此戒淫經為荒謬無憑之說,使人懷疑不肯信從,立見雷火霹靂,將身擊成幾段,以彰其惡。

一片婆心。八仙拱手。滿腔熱血。五老昂頭。

帝君此作戒淫經以勸世,其胸中一片血誠,與婆婆慈愛兒女的心腸無異,即使八洞神仙見之,定當拱手稱善。游河五老見之,亦將昂頭仰望,稱頌其法良善美也。

不嫌淺陋。遍示蒼生。

蒼生,黑髮之民也。帝君言我不嫌以淺陋之戒淫經,遍示你們黑髮之民,實欲勸轉你等百姓不犯邪淫。

付之棗栗。輒生厚望。

棗栗二木,均可刻板。帝君言我既以戒淫經示你蒼生,還望你等付交印刷工廠,製成書板,印送以勸世人,但我雖輒生此心,厚望你等,實期你蒼生能速速奉行也。

戒淫詩

明明死路自家尋 浪說情深孽更深
好借妖魔看美色 休欺神鬼動邪心
陽台一夢歡何有 陰律三章慘不禁
為問淫人妻女者 誰甘妻女被人淫

文昌帝君戒淫寶訓

文昌帝君戒淫寶訓

文帝垂訓曰:

吾奉金闕 至尊之命,於每月寅卯日,按行酆都地獄,考定天下有眾生之犯罪事實,見夫黑籍如山,皆是世人一生孽案。其間作惡多端,惟淫惡之報,天律最嚴。姦人妻女,玷人閨門,在地獄中,受苦五百劫,方得脫生,為騾為馬。又五百劫,乃復人身,為娼為妓。設謀造計,姦宿寡婦尼僧,敗人操履,在地獄中,受苦八百劫,方得脫生,為羊為豕,供人宰殺。又八百劫,乃復人身,為瞽為啞。以卑亂尊,以長亂幼,敗壞綱常,在地獄中,受苦一千五百劫,方得脫生,為蛇為鼠。又一千五百劫,方得人身。或在母胎中死,或在孩抱中亡,畢竟不享天年。

更有造作淫書,壞人心術,死入無間地獄,直至其書滅盡,因其書而作惡者,罪報皆空,方得脫生。淫書之為害,不可勝數。常有名閨淑媛,識字知文,或綠窗晝靜,或青夜燈闌,展卷視之,魂搖魄蕩,不禁慾火之焚,遽成奔竊之行,致節婦失節,貞女喪貞。更有聰明子弟,秀而有文,一見此書,遂起慾想。或手淫而不制,或目挑而苟從。小則斲喪元陽,少年夭折。大則瀆亂倫紀,不齒士林。若夫巧作傳奇,當場演出,教習嬖童,備示淫態,亂人清操,不可勝數。質其根由,皆淫書所致。奈何士子以夙世之慧根,握七寸之筆管,不思有功於世,積福於身,徒造無窮之孽,干上帝之怒,自蹈於冰淵火坑而不恤,深可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