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正神係周朝帝王周武王二年二月初二日誕生,(即公元前一千一百三十四年)姓張名福德,字濂輝,七歲就讀古文,年少英俊,天資聰明,事親至孝,為人忠厚,從事慈善,不離人群,年三十六歲時,官運來臨,在周成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一千零九十八年間,榮任朝廷統稅官,任期之中,愛民如子,體恤民間貧困,做了無數善舉。至周穆王三年,公元前一千零三十二年,永別人世,享年一百零二歲,因在古時,人類喜留美髯,壽終三天容貌不變,宛如活人之相,眾人前往瞻仰,人皆稱奇。福德逝世之後,改白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百姓感其恩德,念念不忘,有一貧戶,想造福民間,即以簡陋安其位,用四塊大石打成石墳,一塊作頂,三塊作牆,因福德為官公正,取其名福德,後加正神,福德正神朝夕膜拜,而後一人用一個破缸安在地上,照用其名敬拜,魏派人士閱之,譏笑不已,但那位貧人不理其譏笑,尚以此語回答說:「有錢有匡住大堂,無錢無屋居破缸。」之諺語。豈料有奇蹟巧合,虔誠信仰福德之人,為時不久,由貧家而變富家,原因是五谷豐收,六畜興旺,人馬平安,眾鄉民認為是福德神恩護佑,鄉民集議資興建福德堂一座以茲報答,至廟堂完成之後,將其畫像儀態塑成金身,供眾人膜拜。自此神真顯耀,香火綿延,傳遍遐邇,各方聞之必往祈禱,真是有求必應,靈驗異常,如有心人士安其宅上,合家禎祥。此事不久傳至朝廷,即承當朝周穆王,賜號「土地公」,並頒賜聯一對曰,「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則為神萬世尊」。「安仁自安宅,有土必有神」。此事傳出之後,百姓更為敬奉,中國以前未有佛教,就有土地公神,為最古老,萬神之冠。在我們中國無論鄉村社區,陌路阡頭,皆有土地廟,大小均有,土地公最受人的崇拜,一年之中祭祀最多,每月初二、十六,必有祭祀,稱為「做牙」或稱「牙福」,希望有迎福招財之意,正月初二日稱為「頭牙」,二月初二日稱為「牙禮」為福德正神祝壽之意,十二月十六日稱為「尾牙」,商人每次祭祀酒餚,宴請同仁,以報終年辛苦,農民種田為生,其心理以為平日所得谷糧,乃是寄托土地公管顧而收成。土地公不但普及全中國,名揚海外,流芳萬世,凡到遇任何地方謀生,必安其神位。土地公歷史至今已有三千一百三十九年了。
輪流供奉土地公2個月搬一次家
60位成員每逢農曆雙月二日,就會聚在一起擲筊,看誰可以把土地公「請」回家供奉。
大園福德會成員爭相供奉的土地公
輪流供奉土地公,2個月搬一次家
自由時報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記者李容萍/大園報導] 「土地公」在眾神衹中,地位雖不算高,但衪和藹可親的樣貌,卻是人世間最親近的神明。
桃園縣大園鄉由60人組成的「大園福德會」,每2個月由成員擲筊輪流供奉1尊土地公,由於土地公靈驗佑人,許多鄉民是爭相排隊加入該會成為福德會員,祈盼也能將土地公恭迎到家中供奉,保佑平安發財。
現任會長徐振坤說,該會成立緣起是一群具有共同土地公信仰的好朋友,於民國60年從大園鄉大園村中山北路的晉德宮請出分身「福德正神」輪流到家中供奉。
大園福德會成員有60人,農曆雙月2日是福德會成員聚會的日子,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將福德正神請到聚會的地點,然後由成員擲筊,請示福德正神要到那位會員家,獲得最多聖筊的會員,就可以把土地公請回家中供奉。
請回供奉的土地公時間是2個月,2個月後的農曆雙月2日當晚,依例要請出土地公到聚會場地,聚會過後再由會員擲筊請示土地公,要到哪位會員家,而曾請土地公到家中供奉的會員,不得再參與擲筊,也就是說,要擲筊請到土地公進駐家中供奉,雖然只是供奉2個月,但很可能要10年以上才能再輪1輪。所以,信仰土地公的成員莫不對能請到土地公到家裡供奉,視為最大的福氣。
福德會成員只有遇缺才能接受遞補,目前已有百名鄉民候補中,即使是鄉長張建隆也只能暫任顧問。